当前位置: 华文星空 > 心灵

长期用耳塞听歌会导致听力下降吗?

2015-04-24心灵

当然会

世界范围,内面临听力下降的年轻人已经多达11亿人,其中4.3亿人患有致残性听力损失。到2050年,听力障碍的人群数量将达到25亿的规模,需要治疗恢复的人群高达7亿 [1] 。——世界卫生组织(WHO)【世界听力报告】

除了遗传、疾病、化学用品外,不良用耳习惯是导致听力丧失的主要原因之一 [2] [3]

现代人在使用耳塞听歌时,或多或少都有着不良的用耳习惯。

这些不良习惯,可对听力造成不可逆损坏,一些人才到中年耳朵就已经聋了。

为什么人的耳朵这么脆弱呢?

因为人的耳朵本质上相当于一个精密的机械系统。

凡是机密的系统,就很少不是脆弱的。

这是人的耳朵:

主要分成外耳、中耳,以及内耳三个结构 [4]

当声音入耳,穿过外耳道,首先来到的是鼓膜。鼓膜是外耳与中耳的分隔,鼓膜之内的腔室便是鼓室。

股室内有着人体最小的骨头——听小骨。

听小骨由锤骨、砧骨和镫骨组合成听骨链,一端(锤骨)连接鼓膜,另一端(镫骨)连接到内耳的听觉组织。

声音振动鼓膜后,会通过听骨链将机械波传递至内耳。

内耳结构复杂,所以又称为"迷路":

由前部的耳蜗、中部的前庭和后部的半规管组成。

声音通过听小骨的传递,会引起前庭振动,带动内部淋巴液的流动。

流动的液体携带着声音信号,进入耳蜗后,刺激分布在这里的听毛,把机械震动的信号,转化成电信号,再传递到大脑解码,让我们产生听觉。

可以看出,听力转化成电信号前的传递过程,其实就是一个机械传递过程。尤其是听毛结构,简直可以用精密来形容 [5]

显微镜下的毛细胞和纤毛束(50~100根)

听毛并不是真的毛,而是每束纤毛下其实都是一个个的神经细胞。

它们在耳蜗内,有着不同长度的分布。不同长度的听毛,把不同波长的声音转化成电信号,才让我们听到了不同频率和分贝的声音。

A、毛细胞的纤毛束;B、纤毛束随机械波摆动;C、张力打开弹性元件离子通道引起电信号

相对于耳膜、听骨这样的整体结构,由于听毛仅仅是一个细胞,而且听觉信号需要上面更小的纤毛束参与 [6] ,自然脆弱了很多。

毛发掉落之后通常能够再生,而纤毛一经受损便是永久性的,损失一个就会少一个 [7]

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听毛细胞就像人类的肾单位一样,进化成消耗品。

为了保证听力,人一出生,单个耳朵里便有12000个外毛细胞,3500个内毛细胞 [8] ,外毛细胞具有机械放大的作用,内毛细胞主要负责把机械波转化成电信号,从而形成敏锐听觉 [9] 。随着后天的损耗,听力会随着年龄增长,逐渐下降。

那听毛细胞,究竟是如何被噪音损坏的呢?

研究表明,噪音对听毛的损坏,涉及多种生化机制 [10]

  • 自由基: 噪声暴露后,细胞内的氧化还原状态会发生改变,从而产生大量自由基,对毛细胞可造成持续14天之久的损害。
  • 局部缺血: 噪声会引起内耳血管收缩,造成血流量减少。缺血的细胞会产生更多的自由基,从而形成恶性循环。
  • 离子失衡: 噪声暴露后,不仅传入神经树突的钙离子浓度会增加,毛细胞内也会发生钙离子凝聚,这是造成毛细胞死亡和听力损失的重要原因之一。
  • 神经毒性: 噪声暴露后,还会产生类谷氨酸兴奋性神经毒性,引起神经末梢肿胀,造成听觉功能障碍。
  • 注意这里的噪音包括任何形式的声音。也即,无论任何形式的足够大的声音刺激,都会引起听毛细胞的变性或者丢失,甚至导致听神经突触变形,从而引起听力的损害。

    正常的听毛细胞 vs 受损的听毛细胞

    本质上来说,人类的耳朵随时随地都会听到声音,听毛细胞就像永远不会停歇的工人。只有环境足够安静的时候,它们才能得到一定的休息。

    声音对听毛细胞的伤害,主要原因是声音的能量。即便你认为再动听的音乐,只要超过听毛细胞的忍受阈值,就会对它们造成伤害。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绝大多数的听力损失,都和听毛损伤有关。

    现代人使用耳塞的不良用耳习惯,往往是噪音所致听毛损失的主要原因。

  • 耳机声音过大: 当我们使用耳塞时,往往同时拿来屏蔽外界的噪音。当往外界噪音过大时,我们也往往会把耳机的声音调大,从而还容易超过听毛细胞受损阈值。
  • 耳机的音频过高或过低: 人类耳朵其实有个「BUG」,就是对低频和高频的声音不敏感,要听清楚往往需要增大音量。当你增大音量时,声音的能量其实早已超过听毛承受的阈值。
  • 耳机佩戴时间过长: 听毛细胞本身是需要新陈代谢的,休息期间,它不仅能修复损伤,还能清除细胞内自由基等有害物质。然而长时间佩戴耳机,听毛细胞得不到休息,自然对它的损伤雪上加霜。
  • 以上三种习惯,之所以危害很大。是因为在你用耳塞的时候,不知不觉中造成的。其实不良用耳习惯对现代人听力的威胁,远远比环境噪音的危害大得多。

    对于我们这样有着佩戴耳机习惯的人群,要保护耳朵,如何养成良好用耳习惯就至关重要了。

    1、首先我们需要把音量、音频控制在适宜的范围,尤其养成不用耳机压环境噪音的习惯。值得注意的是,一些文章声称,所谓完美,就是耳机音量是刚好盖过外界的噪音,这其实是很有问题的。

    2、其次应该控制好每天的用耳时长,留意或记录每天用耳机的使用场景,合理计划,做到「60-60-60」原则:音量不要超过最大音量的60%,连续听的时间不超过60分钟,外界声音最好不超过60分贝。

    3、如果对自己的听力有所担心的,还可以进行相应的听力测试,需要专业意见的应该去医院,而只是业余了解的,可以使用一些软件。记住,耳毛细胞没有完全损害之前,都具有一定的可逆性。

    一般来说,只要你用耳习惯好,好的耳塞式耳机耳机,同样可以保证耳朵健康。

    不过,这对于我们大多数人来说,并不容易做到。

    毕竟,每天即使是在安静环境下工作学习,长时间佩耳塞式耳机,也会容易造成外耳道潮湿,致使耳道细菌的大量繁殖。

    长时间佩戴耳塞式耳机还容易压迫到耳廓,造成血液循环不流畅,影响耵聍腺分泌耵聍(耳屎),从而引起耳朵瘙痒、胀痛。这会令我们不自觉地频繁掏耳朵,反而可能造成耳道屏障破坏,引起细菌增殖。

    在不自知的情况下,又戴起了耳机,会进一步加大细菌繁殖,从而增加外耳道的感染风险。

    尤其是参加体育运动后,大量出汗,耳塞式耳机堵住耳道,不仅会更加闷耳,也会因为耳道的不卫生,让耳朵的健康问题进一步恶化。

    另外,随着大家对于自身生命健康的日益重视,耳塞式耳机的户外听音安全问题也逐渐凸显。边走路边戴耳机听歌,容易分散大脑对外部刺激的反应,形成非注意盲视,从而大大增加遭遇交通事故的风险。

    所以耳机运用场景的不同变化,也让人们对耳机功能有了更多的需求。

    在这样的情况下,各类专业的不入耳蓝牙耳机也运营而生。

    不入耳蓝牙耳机因为具有佩戴稳固,舒适不闷耳,可以听到外界声音、更加安全等诸多特性,受到越来越多人的亲睐。

    仅仅2018年~2022年,不入耳式耳机整体市场规模翻了一倍。随着大家对耳道健康的重视,不入耳蓝牙耳机的市场规模已经越来越大,而且还在进一步增加。

    但一直以来,不入耳蓝牙耳机却面临着一个最大的难题——漏音的问题。

    而4月刚上市的韶音新旗舰机——」舒适圈「OpenFit不入耳蓝牙耳机,则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这个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