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经历越痛苦的人,长大后谈恋爱就会越痛苦。因为他们内心的创伤没有得到根本解决,那他们长大后,在进入一段亲密关系时,就会不自觉把自己内在的关系模式投射到外部关系上,且越重要的关系,他们投射得就越厉害。
以下这三种迹象,都说明一个人有严重的童年创伤。
首先第一个,一谈恋爱就患得患失,凡事总喜欢往最坏处想,不仅想得多,还特别悲观,精神紧绷,我们管这种叫做灾难化思维。
就比如,可能对方只是有事,晚回了你消息,你就觉得他是在跟别人聊天,或者他只是随口说了一句,你就会不自觉地联想更多,觉得他是不是不爱自己了,是不是变心了,不自觉夸大对方的任何负面行为和事件。
而一个人之所以会产生这种思维,归根结底是因为,他小时候的痛苦没有得到父母的理解和认可。
比如说他小时候可能遭遇过一些创伤性的事件,想把这些事和父母沟通,但父母得知这个事情后,非但没有表达理解,甚至还反过来责怪孩子遇事不小心,那久而久之,这个孩子就会觉得自己是不配得到认可的。
于是为了减少自己受伤的可能,保护自己,他们就会习惯性地预知创伤和感知危险,本质上这是他们在童年时期习得的一种内心防御机制。
其次第二个,喜欢猜测身边的人想法,并刻意去迎合、讨好别人。
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讨好型人格,这种人格的形成,大概率是因为他们的养育者是一个「易碎的客体」,一旦他们发表不同的意见,他们的父母就会马上情绪崩溃,这就导致他们习惯了从小看人脸色行事。
就比如,一个孩子对爸爸说:「爸爸,菜很咸,下次可以少放点盐吗?」一个内在拥有「结实的客体」的父亲,就会感受一下是不是真的盐放多了,如果是真的,他会欣然接受。
这样孩子就会感到安全,他的大脑就会建立「我是被允许表达不同意见的」这样的神经元,等他成年之后,他就更敢于表达自己的需求,更懂得拒绝,在人际交往中也会更加自信,积极,情绪稳定并且不怕面对冲突。
而如果是一个内在属于「易碎的客体」的父亲,可能会直接把碗摔在地上,暴怒冲孩子吼:「不爱吃别吃!」那这个孩子就会一瞬间会愣住,接下来,他会体会到父亲巨大的痛苦,并把这种痛苦归因到自己身上,认为这一切都是自己的错。
于是之后,他再也不会对父亲表达一丝丝的忤逆,他会把自己驯化成一个「讨好型人格」。
最后第三个,在关系里极度慕强和厌蠢,喜欢挑剔对方的失误和缺点,而很少看到对方的优点和付出。
比如对方可能只是反应迟钝了一下,或者不小心做了一件错事,你就会不由自主地从内心深处感到烦躁和愤怒,没有耐心。这可能就是因为你从小遭遇过来自高自恋父母的情感虐待,得到的批评指责远远多于鼓励和夸奖。
比如你小时候数学题没有做对,或者考试考砸了,你父母反馈给你的可能是冷漠、失望和指责,哪怕你已经很努力了,你的父母也只会视而不见。甚至在他们眼里,你是不被允许有不好的表现的,任何错误都会引来责骂,哪怕是不能马上学会什么东西,也会被嫌弃。
那这就会导致你对自身的「弱」难以容忍,你觉得只有自己看起来足够聪明、足够精明才能得到父母更多的爱和认可,长此以往,你就会逐渐把对爱的渴望,转变为对智力、认可的渴望,开始产生强烈的智力吸引和厌蠢。
于是长大后,当你看到伴侣做错事时,就仿佛看到了小时候那个弱小的自己,立刻激起了你的愤怒和焦躁,而这一切恰恰就是你童年时每次想不明白数学题时,受到来自父母的情感虐待的重演。
正如有句话说的:「我们对他人的挑剔,其实都是对自己的不安」,我们不允许他人出现的那个部分,很有可能也是我们曾经不被温柔对待的部分。
明白吗?很多时候,其实你在关系里所表现出来的拧巴、分裂,归根结底是因为你的童年创伤没有得到修复,甚至你都没有重新看到自己的童年,那你的人生就会不断陷入重复。
所以为什么要了解原生家庭和创伤?这并不是为了方便我们指责和甩锅,而是为了让我们看到自己在原生家庭里习到的错误的部分,改善纠正,然后重新过好我们新的人生。懂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