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星空 > 心灵

为什么会「习惯性示弱」,怎么改善?

2024-12-16心灵

严谨的来说,题主所讲的示弱,实际上是自我凄惨叙事。

这是一种庸人社交中有效的低成本范式。

适用于普遍认知潜力较大、乡愿影响较为坚固的环境。

或在特殊情景下,作为诱鸟器,套取他人的代入、共情和精神慕残欲望(通常被包装为保护欲或拯救欲),从而提高达成亲密关系的概率。

1,先说第一种情况。

在日常社交语境下,【习惯性示弱】的当事人,从这种范式中,多次获得过高性价比的社交资源反馈。

在乡愿的影响下的多数人,对于善意的理解非常表象,通常会由于听到「不公平」「凄惨」「被害」的描述,而迅速激活狗哨【我应该善良】,然后应激性的焦点于对描述「被害」、「被苦难」的人,给出情绪支持或实质性支持。

这种狗哨相当普遍,在众位数阶层和人群中,能激活的概率很大,因而在面对刚认识的人群时,通常类似的「示弱」,也就是题主说的【我会告诉他我之前的悲催经历,来博取同情】,往往不会有负面反应,且能够获得拟剧化的暂时焦点,即主角化。

其实在这种乡愿低认知群体环境中,装可怜,和装牛逼,都有类似的效果。

2,第二种情况主要在亲密关系范畴。

这个社会上有非常多的人,在寻求亲密异性关系中,有一种隐藏的性癖,我称这种人为【精神慕残者】。

其源头,是交配权和意淫重口味行为,所导致的无意识恶意,潜意识期望伴侣是依赖自己的,没有完全的独立人格的,以及可以被操控为极端服从者的。

精神慕残会伪装成主流伦理叙事所期望的【标签词汇】,比如怜爱、拯救、保护、养你、爱情等等,从而在语义心理学层面上,让慕残者潜意识对「作恶」的遏制作用的思想钢印失效,并免疫逃逸超我和社会伦理的监察,把这种恶意动机,包装成善意的健康的动机。

那么,那种看上去由于人格不独立或经历各种创伤,而心理残疾,且无力自行走出的人,就变成了【精神慕残】最成瘾的对象。

这时候,自我凄惨叙事,也就是用苦难示弱,就很容易激活【精神慕残者】的性癖,从而获得更多亲密关系。

在长期博弈过程上来看,多数【凄惨叙事者】与【精神慕残者】的关系,大概率会成为一种没有胜者的双输互害,比较典型的例子是【边缘人格障碍】在凄惨叙事下,使得【精神慕残者】产生强烈的爱欲,并进行绑定,然后在稳定后(通常是婚后),【边缘人格障碍】开始疯狂试探和折磨【精神慕残者】,而后者也可能在爱欲支配下,对前者做出大量不切实际的承诺,并因为承诺的夸张性导致实质结果的欺骗和背叛。

3,关于如何调整。

短期的自我凄惨叙事可能成为焦点和被关心和情绪补助的对象,但阈值很快会提升到大家对于倾诉者的共情疲惫,那么长期而言就很难建立稳固的社交关系。

在社交中,时刻记住一个原则,就可以解决类似的问题:

不要依赖社交过程本身获得情绪收益,而要将社交要达成的目的作为核心,社交过程是为社交目的服务的。

4,关于如何防备自我凄惨叙事。

在听到任何类似的、来源于不够了解的社交对象的自我凄惨叙事时:

1)不要习惯性代入受害者;

2)要有罗生门意识,即任何人表达的他自以为客观化的表述,都可能是ta由于立场和潜意识自洽而做出的无意识谎言。

3)检查自身有无【精神慕残】的成瘾性,并将其解构。

4)在社交上,万勿自诩猎手,在实然中,猎手、猎物、旁观者之间的转换过于频繁,集邮者自己可能是邮票,螳螂捕蝉,而你不是黄雀。

以上。

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