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星空 > 心灵

未映先火,【只此青绿】凭什么?

2024-09-11心灵

「如果知道18岁便是终点,你还会为这卷丹青,燃尽生命吗?」

文 | 阿布

上个周末,电影【只此青绿】在全国举行了20城限量点映——尽管正式公映要到国庆节,但仅仅是点映已经场场满座,吸引到资深粉丝提前「入画」——有的观众甚至坐高铁来上海看点映,看完后感叹:「10多个小时的高铁没白坐」。

电影领衔主演张翰、孟庆旸,主演刘洋也来到上海与观众见面合影

同名舞蹈诗剧已经演了500多场

电影【只此青绿】未映先火,一大原因是此前就早早火出圈的同名舞蹈诗剧——自2021年首次于北京国家大剧院「展卷」以来,舞蹈诗剧【只此青绿】在1000多天里走过70余座城市,演出超过550场,每场演出都是「一票难求」,还斩获了两项大世界基尼斯纪录。其选段登陆春晚之后,覆盖人次更是超过80亿,在全国引发了「青绿潮」,让东方美学风潮震撼世界。

此番电影【只此青绿】以舞台版剧作的原班人马出演,故事围绕一位现代文物研究员,在【千里江山图】即将展出之际潜心钻研,跨越近千年时空,走入北宋少年画家希孟的内心。

从舞剧到电影,表现形式有何不同?

电影海报

饰演希孟的张翰向观众介绍了「听雨」水中舞的拍摄历程,尽管「从凌晨开始拍」「在水里泡了一天」「第一次感受人僵住是什么感受」,但在水里雨里跳舞「非常非常爽」,「非常享受,能正儿八经地在雨里跳舞,这个(梦想)终于实现了」。——在高规格的CINITY厅欣赏张翰的舞姿,甚至能看清每一个毛孔、每一个微表情,舞蹈的节奏感和美感也被镜头一一记录下来,在中式审美的加持下,堪称眼球盛宴。

右起:张翰、孟庆旸、刘洋

饰演「青绿」的孟庆旸说,「青绿」不仅仅是一个角色,更是连接展卷人与希孟,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之间的一座桥梁。当谈及拍戏和舞台表演的区别时,她说:「舞者对于电影的拍摄,相对来说是比较陌生的。镜头下会放大演员的每一个肢体、细节、眼神,细致到每一个毛孔。其实舞剧拍成电影也是非常大的挑战和突破。」

在电影中饰演磨石人的刘洋还分享了在片场第一次吊威亚的经历:「第一次下来没劲了」「第二次开始找桶吐」「几次下来,一直吐」,但是他说,「再吐100次也值得!」「拍摄的过程是艰辛而难忘的,而当自己看到电影的时候,感觉这些付出没有白费」。

能把自己最好年华的舞姿,以大银幕的形式永远定格留存,舞者们都非常高兴。而舞剧的老粉丝们自然已经准备好了要一刷再刷,他们说:「从剧场到电影,没想到有这么长的‘售后’,粉上青绿非常开心。」

千古名卷的秘密

【只此青绿】火出圈的第二个重要原因,非【千里江山图】这幅千古名卷莫属。

作为典藏于故宫博物院的「镇馆之宝」,【千里江山图】是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也是集北宋以来青绿山水之大成的杰作。为了保护原画,百年来仅展出四次,2017年展出后就再无缘得见。

可是在电影里,每个观众都成了「展卷人」——【千里江山图】在电影的放大镜下,得到巨细靡遗的展现。

展卷人

于是我们看到了画室中深夜伏案的少年画师希孟,「此画与天地众人共绘」的气魄;

希孟

看到了意象人物「青绿」领衔众舞者清冽起舞,翩若惊鸿;

青绿

看到【千里江山图】缓缓展开,一同「入画」,青绿千载,山河无垠。

看到了画中的采石人、织绢人,和他们一起,云游千里江山,做一回画中仙。

更妙的是,【千里江山图】的诞生,不仅是希孟热血与激情的结晶,也凝聚了无数优秀匠人的智慧与心血——磨石人、制笔人、制墨人、织绢人……每一道工序都倾注了匠人们的精湛技艺与虔诚祈愿,图中的每一笔、每一色都承载着他们无数的汗水与匠心。

而电影把这些匠人都融于剧情之中,尽管未发一声,未著一词,却在无声之中将匠人心法与技艺都展示给观众,让人一窥「青绿山水」这种中国传统绘画,需要从一块块青金石、绿松石开始研磨成颜料,从一支松香中提取青烟,从养蚕织绢中成就画卷的载体……

采石人

唱丝人

「只此青绿,这很中国。」

无名无款,只此一卷

虽然很多人都知道【千里江山图】的作者是北宋画家王希孟,但对他的生平却未必了解。

实际上,对于王希孟的生平,也只有寥寥数句可考——据说他18岁进入北宋的宫廷画苑,曾数次献画不成,宋徽宗亲自指导他的画技,后来他终于献出【千里江山图】,被徽宗赐予宰相蔡京,这也成了他唯一传世的作品——这寥寥数语,也是在蔡京对此画的题跋上看到的——「希孟年十八岁,昔在画学为生徒,召入禁中文书库,数以画献,未甚工……」甚至就连这几行字也有存疑,神秘的作者「无名无款,只此一卷」。

很难想象,完成这幅青绿山水长卷的时候,王希孟只有18岁,而且画作完成后不久就英年早逝了。电影里有一个提问:「如果知道18岁便是终点,你还会为这卷丹青,燃尽生命吗?」

18岁的少年,在「数以画献,未甚工」的失意时刻,是什么支持他继续自信地画下去,支持他「心中容丘壑,下笔绘山河」?电影给出的答案是:是他画作里的人物。即使屡试屡败,即使知音难觅,然而再不畅销的作者,也可以和自己笔下的人物共鸣——在他最失意的那一刻,画中人活了过来,那些他曾倾心描绘的人物,在大雪纷飞的寒夜里给画家带去温暖。

或许今时今日的【只此青绿】也和流传千古的【千里江山图】一样,不同年龄、不同阅历的人都能从中看到不同的东西。孩子们收获国潮美育,失意人看到坚持就是胜利,纪录片爱好者看到手艺人的匠心独具,舞剧粉丝看到动人舞姿,而大家都能看到的是,青绿千载,山河无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