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专业毕业后确实很难做心理咨询师。
我看到不少真挚的知友,尤其是科班出身的硕博心理学科班生大致说了行业的真实情况,我补充一下行业的一些细节以供参考。
每个人看到的世界都是属于自己的真实世界,但离行业真相还是有距离。未能执业的咨询师说的是失败的经验,而成功执业的咨询师往往不仅仅需要看到这些问题,还需要有解决这些背后行业问题的能力。
专业心理咨询师执业原本没有那么难,但无人解决卡住这个行业的关键问题就变难了。
心理学科班生有学历优势,也有符合大众理想和期待化的「专业效应」,但他们很难做咨询师的原因之一恰好是过多的「学术思维」。这种思维看似科学、追求有效,但这是「问题导向的治疗师」思维,这种训练机制最终比较适合去医院做心理治疗师,但在国内心理治疗师是一个被边缘化的部门,医院的运营体制和盈利原则让这个行业发展缓慢。
另外一个就业岗位是学校的心理教师。这和心理咨询师是差异很大的工作,普遍以科普、心理教学、健康和思想品德教育、筛选评估,往往只涉及短程治疗。
心理咨询师本质上是人格底色较高的人、拥有凝聚稳定的自体感,这样才能引导和带领访客走出幽暗世界,如何让访客发自内在的信任是所有咨询师考虑的问题。访客普遍是高敏感、具有关系创伤的,学术头衔固然带来一种「专业印象」,这种理想化可能让访客产生直接「矫正性移情反应」受益但同时也会「卡在理想化和破碎感之间」造成巨大心理创伤。
只有真实才能带动真实,只有稳定才能被内化稳定,只有温度才能唤醒寒冷的心灵。这并非技巧,而是一切技能技巧作用于自心的能力提升,这是咨询师之路。所以,要仔细考量,自己受训的知识、训练过程,对自己内心是否有真正的提升,对自己的真实感、自我的疗愈成长是否有真正的助益,能否触及心底的情感和震动。
如果经常问自己一个反身问题,这些知识内容对自己有什么作用?
就会逐渐获得学习过程中的答案。
遗憾的是,恰好相反。
我看到国内外的心理学专业很多是基于「科学路线」、「治疗路线」、「数据路线」在培养逻辑思维,这种思维固不可少,但不是咨询师的行业思维,这是很根本的问题。这就直接导致所学、所修、所成最终陷入理论注意、教条主义或者半生不熟的实习态。这种状态去做咨询非常容易伤害访客,且很难执业。
这个问题背后涉及到一个巨大的难题,就是缺少大量的专业咨询师教学,大学普遍被学术主义垄断,而偏向于数据和实证的论文选拔导向完美避开了真正一线心理咨询师的工作领域。咨询师是「疗愈人、培养人」的学科,在这一点上,几乎所有的科班都无法胜任。
真正具有学术又精于一线的学者极其稀少,且他们真正到了这个水准(既具备理论能力又具有一线丰富的实战经验)往往不缺少心理学项目和收入来源,深入咨询和疗愈助人对他们来说机会成本太高。这是职业生态环境决定。大部分学术毕业生毕业后,会陷入再学习、再补充、再提升的「学习之路」,长期和实践与自身成长脱节。
我遇见很多高学历的科班生,毕业后花费上百万,依然不能执业的情况。
如果要真的从业心理咨询师,年轻人(20岁左右)可以在提升学历的基础上同时修习心理咨询师临床技能,不断提升自己、促成自己的人格升华;不断成长,扩大人格底色;不断提升对自己的整体感受力链接力;不断提升关系感受和链接能力。而对于30岁以上想要入行的人,则需要精修心理咨询师技能,不需要在背书上花费太多时间,适当时候获得行业资格证书就可以。
当问题没有解决时,就是难题,就是不好的;当问题解决时,就是容易的。每个打算心理咨询师执业的人,满怀梦想,但若是看不清这个行业极高的门槛,就很容易陷入盲目学习、盲目成长中,20余年来,很多人倒在了执业路上。
行业对所有人都是公平的,如果解决了这些问题,提前了解并做出合理的规划,就会超过同行人,更早更顺利入行。因为心理行业的入行难题,我用了十余年解决入行难题,有很多一线工作经验,每月会有直播讲座分享,最近一次是下周三、四、五晚上8:00-9:00,可以私信报名来听。
我的声音相对于这个行业整体来说很弱小,但我一直努力在呼吁,希望我的成功执业经验能帮助到真正想要入行执业的人,这是我的梦想。因为我自己就走过了太多弯路最后才顺利执业。
2023.12.24 随笔、心理咨询行业一点经验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