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弱者卖惨」是一种小型的传播认知战。
战争的发起方有准备,而受众毫无准备。
以有心对无心,被骗是大概率事件。
我国的家庭教育,绝大多数是弱势阶层的社会化规训。
比如,人必须要跟周围人搞好关系。
比如,人要有眼色。
比如,大家都这样,你也得这样,问什么问?
比如,人如果没很多朋友,那就不正常。
比如,领导或老师的话要听,绝对不要反驳。
比如,别人为啥只欺负你不欺负其他人呢?
比如,害怕/不信任穿制服的,但又整天觉得穿制服的能天降正义。
而且有个关键点是:
弱势阶层规训,不会培养人的客观视角或者裁决者视角,只会强化人本能的第一视角。
这带来一个延伸现象:
弱势阶层规训的群体,更容易投射到(地位、财富、权力和生态位)接近自己的角色。
而传播心理学的恶意使用者,利用了了很多人被规训的软弱性。
【损失厌恶】和【第一视角依赖】会导致多数人(潜意识中是弱势的防卫者),习惯性的投射自己到「弱者」,也就是信息中的被伤害、被损失的一方,并且由【厌恶损失】这个狗哨,唤起强烈的愤慨感。
损失厌恶,又称为损失规避(Loss aversion),是指人们面对同样数量的收益和损失时,认为损失更加令他们难以忍受 。 同量的损失带来的 负效用 为同量收益的正效用的2.5倍。情绪唤起以后,又由于【锚定效应】,会把最先看到的信息(一般来说是标题,或者第一小段的信息内容),认为是真相,从而不会怀疑其真实性。
锚定效应 (Anchoring Effect),一般又叫 沉锚效应,是一种重要的 心理现象。 就是指当人们需要对某个事件做定量估测时,会将某些特定数值作为起始值,起始值像锚一样制约着估测值。 在做决策的时候,会不自觉地给予最初获得的信息过多的重视。在这两种效应的共同作用下,只要信息的题目、摘要或前期内容,足够体现弱者被伤害,有巨大损失,那么,读者或者观众就陷入了巩固的投射,从而潜意识中认为「弱者」就是某种情况下的自己,然后站队「弱者」就是站队自己。
那么,这时候,潜意识中的站队行为,已经被映射成了保护自己的权益。
当人认为在保护自己的权益时,又会陷入【自利效应】,这时候,讲所谓客观的道理,甚至事实都是无效的。
于是就产生了一堆「弱者」扩张卖惨,甚至伪造事实去卖惨从而窃取公众同情心和支持的范式。
同时,人们还会自我欺骗,对「弱者」的支持,是一种「善良」、「正义」,从而拟剧化的表达自己的正面人设。
其实,真的善良和正义很难被利用和欺骗,之所以这么多人,被那些「弱者」欺骗,本质上还是他们在传播心理学的作用下,被忽悠以为「弱者」就是自己,站队就是为自己牟利。
善良和正义只是他们被乡愿伦理教育后,习惯性的包装而已。
如果你不希望继续在这种包装为「正义」的无意识自利的恶意驱动下,继续被假的弱者欺骗。
那么,最好,把认知的潜力,略微减少一些。
至少,先训练自己能够有【第一视角】以外的视角。
记住,蠢,不太可能善良。
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