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星空 > 心灵

古代人是不是都不知道海鲜能吃?

2021-04-29心灵

题主聊到了苏轼。

不能只偏重在抱怨的部分啊。

苏轼吃海鲜很嗨很专注的时候,我们也应该看到。

甚至这种迹象,在他人在内地,还没有贬到海南的时候就开始了。

图片来自网络,供参考

就说鲍鱼吧,古时候称为鳆鱼。

这种食物,不仅苏轼吃过,更早的权贵大佬王莽吃过,曹操也吃过。受限于当时的条件,他们吃的都是干货状态的鳆鱼。

王莽兵败将亡时,每天都借着鳆鱼和美酒消愁,啊,一边是残酷的现实没心思理会,一边是口腹的偏爱,酒再满上,好恰的鳆鱼也来几头。这事不是我瞎掰的,白纸黑字,记在【汉书】「第一巨篇」【王莽传】中。

莽忧懑不能食,但饮酒,啖鳆鱼。
东汉,【汉书·王莽传】

那么,苏轼吃了鳆鱼,这位大吃货的感受如何?

直接的感受是美味啊,以至于山珍「肉芝、石耳」也被鳆鱼比下去了,然后吧,当时的都城贵人也很重视这种味道。

甚赞味道的同时,苏轼还专门写过一首长诗【鳆鱼行】,这边仅摘录片段,

膳夫善治荐华堂,坐令雕俎生辉光。
肉芝石耳不足数,醋芼鱼皮真倚墙。
中都贵人珍此味,糟浥油藏能远致。
割肥方厌万钱厨,决眦可醒千日醉。
北宋,苏轼,【鳆鱼行】

说起来。

老苏除了耀眼的才华,另有一个重要特点是喜欢吃,乐于吃,并愿意动手做好吃的,他是一个足够接地气、能深度体验不同地方美食的吃喝老饕。并不是发牢骚搞抱怨消极过日子。

他人被贬黄州,留意到当地的土猪肉做法不佳,于是自己便入乡随俗,认真钻研,给后世留下了早期红烧肉的原型做法。在【猪肉颂】中,他洋洋洒洒地写了自己的第一手烹煮心得,用水的量是多是少,火候怎样,都一一说了出来。

净洗铛,少著水,柴头罨烟焰不起。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时他自美。
北宋,苏轼,【猪肉颂】片段

今天去看,可能不觉得有什么,毕竟猪肉是我们的家常美食,肉类消耗量的顶级大佬之一。

(北宋神宗时期的宫廷御厨一年消耗) 羊肉四十三万 四千四百六十三斤四两,常支羊羔儿一十九口, 猪肉四千一百 三十一斤。
北宋,【宋会要辑稿】

当在两宋的时候不是这样的,尤其是北宋,吃羊成风。

上面的引文片段,也能佐证。

而士大夫也以吃羊肉为美为享受,像苏轼这样的知名士大夫人物,能不以名声形象为累,主动带头去钻研当时的平民食物猪肉,更作文宣传,真心不容易。

图片来自网络,供参考

在黄州的时候,苏轼对当地的山货时蔬也多有关注。

除了关注到地方老百姓喜吃竹笋,「西崦人家应最乐,煮芹烧笋饷春耕」。

他自己还很调皮乐观地表示,「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

意思也直白,贬就贬了,老苏我住这边的啊靠着竹林,里面的竹笋闻着好香呀。

后面被贬去海南。

苏轼是彷徨过抱怨过,饮食习惯的不便,当时无友的困窘等,他也一一写过。

此间食无肉,病无药,居无室,出无友,冬无炭,夏无寒泉……
北宋,苏轼,【与程秀才书】

但同样的他也奋起过。

他以一人之力带动古海南的教育事业。

类似的积极正能量等事,苏轼在黄州和密州等地也做过。

宋时有许多地方受制于生存压力、沉重赋税等,出现频繁化的溺杀婴儿(多生的幼儿,不问男女,均溺杀)的社会现象——即后世所说的「不举子」,也叫「生子不举」。

……初生,辄以冷水浸杀,其父母亦不忍,率常闭目背面,以手按之水盆中,咿嘤良久乃死。有神山乡百姓石揆者,连杀两子……
北宋,苏轼,【与朱鄂州书】片段
闽人生子多者,至第四子则率皆不举。
若女则不待三,往往临蓐,以器贮水,才产即溺之,谓之洗儿。
北宋,王得臣,【麈史·风俗】

苏轼曾力劝民众并尝试逆转这些不良风俗,他写信给鄂州太守,鼓励对方带头完善惩罚监督等举措,以使有法可依。

然后,自己发动地方的有钱人,设立「救儿会」,通过带头捐钱捐物等形式,给贫苦民众增加一些衣食保障,以使人家生了有基本的条件去抚养。这些举措并施,后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图片来自网络,供参考

回到北宋海南。

可爱又率真的苏轼后面是一步步地深入到群众的生活,他开始拥抱当地的海鲜八爪鱼、生蚝等,先后多次和它们进行了舌尖与味蕾之间的深度交流。

大概是太过喜欢这些食物了。

苏轼写信告诉儿子苏过,过儿啊。

哦,你吃过这边的生蚝没,它们的味道好哇塞啊。

做法也不藏着掖着了,咱们不妨将蚝「肉与浆入水」,再与酒并煮。

这样尝起来的鲜美滋味,超乎想象。

对了,如果把大的生蚝直接烤熟,也相当快美。

此外,像是海蟹海螺八爪鱼(即下面引文的八足鱼)这些吧,它们的味道也很棒,以至于我不太想跟别人一起分享。

苏轼的原信主要内容如下,感兴趣的小伙伴可以看一下,有几个小的□,是原文流传过程中缺掉的几个字。

己卯冬至前二日,海蛮献蠔。剖之,得数升,肉与浆入水,与酒并煮,食之甚美,未始有也。又取其大者,炙熟,正尔啖嚼,又益□煮者。海国食□蟹□螺,八足鱼,岂有献□?
北宋,苏轼,【献蚝帖】,部分片段未摘录

另,在【老饕赋】中,苏轼也设想过一些海鲜的美味。

设想的时候,大概是馋虫发作了,笔锋着处,他把一些想象的做法和调味也写了出来。

尝项上之一脔,嚼霜前之两螯。
烂樱珠之煎蜜,滃杏酪之蒸羔。
蛤半熟而含酒,蟹微生而带糟。
盖聚物之夭美,以养吾之老饕。
北宋,苏轼,【老饕赋】
图片来自网络,供参考

此外,海鲜类的食物,在两宋相关的多部著作都能找到。

比如,周密【武林旧事】记录过张俊宴请赵构的菜单,其中的下酒十五盏就有出现多种海鲜。

如其中提到的水母,蛤蜊等。

做法方面也是颇有特点,一种做成水母脍,一种是主打蛤蜊生、

第十三盏,虾枨脍、虾鱼汤齑
第十四盏,水母脍、二色茧儿羹
第十五盏,蛤蜊生、血粉羹
宋末元初,周密【武林旧事】,卷九,高宗幸张府节次略

这类的饮食在南宋晚期的吴自牧 【梦梁录】中记录非常多。

借助他的文字,我们能直观地看见宋时古都杭州这边,河鲜、海鲜层出不穷。

书的卷十六,作者笔下记录了专门的水产干货售卖场所:鲞铺,这里的鲞是泛指鱼鲞,即处理干净后,再加盐腌制并长时间暴晒的干货状食物,涉及的海鲜也相当多。

比如石首鲞,即用石首鱼做的鲞。

图片来自网络,供参考

这里的石首鱼/石头鱼看着有些陌生。

换个名字——黄鱼。

是古人对大黄鱼、小黄鱼的合称,也是后世知名的海产。

石头鱼,状如鳙鱼,随其大小,脑中有二石子,如荞麦,莹白如玉。
唐代,刘恂,【岭表录异】
黄鱼,谓之石首者,脑中藏二白石子,故名。
明朝,屠本畯,海味索隐】

那么。

类似的鲞铺有多少,是个别现象吗?

首先一点,不是个别现象。

繁盛之时,是数量庞大的「不下一二百余家」。

城内外鲞铺,不下一二百余家,皆就此上行合摭。鱼鲞名件具载于后:郎君鲞、石首鲞、望春、春皮、片鳓、鳓鲞、鳘鲞、鲞、鳗条弯鲞、带鲞、短鲞、黄鱼鲞、鲠鱼鲞、鲞、老鸦鱼鲞、海里羊。
南宋晚期,吴自牧 ,【梦梁录】,卷十六,鲞铺

上述引文是鲞铺售卖物品的一部分。

接下来是另一些参考。

更有海味,如酒江瑶、酒香螺、酒蛎、酒龟脚、瓦螺头、酒垅子、酒鲞、酱蛎、锁官、小丁头鱼、紫鱼、鱼膘、蚶子、鲭子、海水团、望潮卤虾、鲚鲞、红鱼、明脯、干、比目、蛤蜊、酱蜜丁、车螯、江、蚕、鳔肠等类。

我也承认。

古代的内地要吃到新鲜的海鲜很不容易。

临海的地方才更有机会达成。

但这不代表,我们的前人先辈们就真的放着乌泱泱的大海不管,不会捕捞和吃海鲜。

事实上,南宋的大城如杭州,市井老百姓已有明显的机会吃到种类丰富的海鲜。

主要的参考资料:

东汉,【汉书·王莽传】
北宋,苏轼,【鳆鱼行】【猪肉颂】【与朱鄂州书】【与程秀才书】【老饕赋】【献蚝帖】等
北宋,王得臣,【麈史·风俗】
北宋,【宋会要辑稿】
南宋晚期,吴自牧 ,【梦梁录】,卷十六,鲞铺
宋末元初,周密【武林旧事】,卷九,高宗幸张府节次略

(图片来自网络,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