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说结论:即便安禄山死了,安史之乱这个级别的叛乱还是很可能会发生的。
根据马氏史学的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安史之乱爆发的根本原因在于均田制被破坏,土地兼并加剧。然而,土地兼并造成的应该是流民增加,最终爆发农民起义,但是安史之乱显然并非农民起义,也没有史料显示安史叛军有得到流民的大力支持。
安史之乱爆发的条件是:1. 藩镇独大;2. 军队胡化。
藩镇独大。在玄宗朝藩镇的势力不断地扩大。尽管理论上节度使受到安抚使、观察使等其他命官掣肘节制,但后来为了行政上的方便,事实上是节度使可以节制诸使;同时各镇管辖范围在天宝年间不断扩大,甚至出现了安禄山这样一人独领三镇、统辖十五万兵马的存在。
存在了这样的权力结构,只要有野心家出现成为边镇节度使,就有可能会发生叛乱。玄宗朝没有过限制节度使的努力,因此即便安禄山早逝,其他野心家也在排着队。安史之乱后的藩镇割据便是此种情形的扩大化。
2. 军队胡化。从五胡乱华开始,河北、中原便生活着大量胡人。至隋唐时期,河北汉人、契丹人、奚人、突厥人、粟特人等多民族杂居,陈寅恪先生在【唐代政治史述论稿】叫做「河北胡化」。
安、史二人都是粟特人。自北朝起,由于粟特人的大量进入中原、河北,本来是粟特人内部社群领袖的「萨宝」甚至成为了北朝朝廷的官方职务,至唐朝,萨宝甚至可以在长安独立开府理事。河北胡化程度可见一斑。
由于府兵制度的破产,安史以前的唐王朝已经在实际上使用募兵制作为兵源。在藩镇独大的前提下,募兵制一方面造成了军队私兵化;另一方面,由于a. 唐王朝相信胡人「忠勇无异心」;b. 游牧民族较之农耕民族更为出色的战斗力;c. 胡人拥有土地者/农耕者少,故易于招募。 唐王朝军队迅速胡化,在将领层面尤甚。
古代历史中,文明程度较高的民族利用文明程度较低的蛮族作为军事力量都没有什么好下场。西罗马帝国被帝国的哥特人军队覆灭;南梁衰败于侯景之手;亡明的建州女真,也是明朝用以羁縻东北及朝鲜的。
以上,安史之乱爆发的两个最重要条件并不会随着安禄山早逝而改变,故,即便安禄山死了,安史之乱这个级别的叛乱还是很可能会发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