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星空 > 心灵

ti和te的真正区别在哪里?

2021-03-31心灵

我看觉得对ti存在一种普遍的误解,就是ti是主观及脱离实际的。ti的思考是需要原材料的,所以你才能在ti主身上观察到对知识和信息如饥似渴的吸收,而这些材料大部分是te。

ti的野心在于将所有的知识统一起来,建立一个一致性的体系。对于已经建构好的并已经被证明的部分,没必要自己来,直接吸收就好。

然而大量同类知识之间会存在冲突,而异类知识之间的串联压根可能不存在。对于这些知识,如果要建立体系,那么同类知识之间必须要做出取舍或者合并,异类知识之间则需要创造连接,如何让连接起来的知识自洽,就是ti的主要体现。

其实大部分时间来讲,我没有必要展示自己的ti,不涉及到跨越性或者理论空白的地方,完全可以用现成的te解释。而ti的部分,我个人感觉存在感太强的ti可能反而不是ti主导,因为ti主导秉持的原则一般是「对于一个问题如果说不清楚,那么我宁可选择不说。」

对ti主本身来说,我觉得并没有太强的表达欲,因为ti的建立是非常缓慢和长期的过程,之前必定经历了说不出来,说不清楚,然后才到能够自由表达,这和ti的完成度有关。

ti的全貌并不浮现与表意识,而是沉在潜意识里。所以往往只能在「接缝」的地方才能瞥见ti的影子。ti的运作方式,我只能大概描述一下——类似于当问题出现时,会自动浮现相关的知识和信息,然后在表意识里不停的梳理,有一些被撇去,有一些则进行重构,最终产生的东西会被融合进ti变成ti的一部分。所以ti是处在不断更新的过程中的,只要思考没有停止,那么ti就会不停更新下去。

对于ti主来讲,虽然ti的结论有种不可违背性,但ti本身并不是一个停止的体系,而是流动与更替的。虽然ti容易产生闭门造车的问题,但这是一个认知问题,而非功能问题。对于成熟的认知来说,一定会明白「事实」或者说「现实」高于一切体系。现实不会屈就任何人,而人需要面对现实。所以ti发展到后期一定会有实践的需要,未经实践或者没有现象证明之前,ti的创造物只能叫做想象。

思维首先是一个功能,有了态度之后才分为内外倾,思维是概念与观念的串联,这方面来说ti和te并没有区别,区别性在于注意力的最终流向。ti的注意力最终向内,因为知识或现实最终会被用来建筑内部世界,te则没有这种需求,te的注意力会停留在外部世界,最终的目的则是建构或者说是预测。

所以对于te这个功能,表现最突出的地方我觉得是工程与科学。工程需要基于现象来解决实际问题,科学的研究方法则是严格的控制条件以实现现象的重复性。

te比起ti来说更加没有变通的空间,因为它与现实是紧密连接的。所以比起ti来说,te更具有严谨性,为了严谨te需要做减法,而为了全面ti则需要做加法。ti牺牲了专用性而强调泛用性,te则刚好相反。

当然,te也有其问题:

根据外倾型态度的性质,这种人格的影响和行为越是远离他们辐射范围的核心,就越是令人产生好感而且有益。他们最好的方面位于他们影响范围的边缘。我们越是深入他们自己的权力领域,就越能感受到他们那种令人反感的专横。一种相当不同的生命在这一边缘搏动着,在这里,程式的真理可能被视为其余部分的有价值的附属物。但是,我们越是接近该程式运作的权利核心,我们就越是发现生命从所有不执行该程式指令的东西中枯竭了。通常,那些关系最为密切的近亲不得不品尝这种外倾程式所造成的最令人讨厌的结果,因为他们最早感受到其冷酷无情的危害。但是,受害最深的毕竟还是主体本人——这给我们揭示出了这种类型心理的另外一面。

te比ti更不具有变通性,所以会显得专断,(这大概也是te霸道总裁刻板印象的由来_(:3 ⌒゙)_)而te比起ti来讲,在面对「人」这个要素的时候,可能更容易否定人的「特异性」而将人符号化或者物化。

ti由于本身关注内在世界,所以对人的态度也会更注重其内部世界,从内而外的观察一个人就会感叹人的多样性。

而如果仅仅把人放在客观世界中作为一个因素,则会抹杀其特异性,只强调人「可以干什么」。忽略其意愿,或者模式化的套路人心以达到其控制的目的,这是te容易发生的问题。

比如我之前写过一篇ti创人是什么样的,为了回答效果我特意添加了一些挑衅语句,但如果把挑衅语句删除,应该可以看出来ti在尝试对对方的主体进行解释。根据态度以及表达方式的不同,这段话其实也可以用于安抚情绪。

而如果是te在同样场景下,表达很可能是:

「你生气也没用,解决不了问题。」

从ti角度看te,并不是剧里的油腻霸总,反而更像科研人员或技术专家,他们可能固执和专横,但更主要的是一种思维方式和严谨态度。

我最近正好和一个te主合作解决了一个问题。也算近距离体验了te的运作与思维方式。

te是线性思维,逐一排除问题点影响,最后解决问题。te不会轻易假设东西好还是不好,而是在没有亲自验证前一律当做没问题来看待。而且我发现「te的符合大部分人观念」也不是人云亦云,而是在确认现实的过程中,如果得到多数人证实,他就默认为「事实」,否则他就必须自己亲眼见过才算。

所以te解决问题的思路基本是,我要达成什么,我有什么,有问题没关系,我一样一样试,一样一样排除,如果最后这件事做不成,那就是做不成。我有充分的证据说明为什么做不成,那是客观条件的问题。

我这边的话可能是网状思维,现象1是什么,现象2是什么,影响因素各是什么,可能反映了什么问题。因为这只是现象和问题的推导,这个推论对于te来说没有意义,因为无法证实,te主也只问了一句,这些东西能修吗,得知不能修之后,他就放弃考虑这些因素,而只考虑如何用现有条件达成目标。

但其实我的意思是放弃现有条件,用其他的方法,因为里面不稳定因素太多了。我宁可选择更稳定的条件,而重新做一些测试。te主则不同意,根据他的行事方式,我估计换一种方法,他又要重新一样一样确认,所以他不愿意,而是宁可选取现有已经排除了一部分问题的系统。

最后他硬是靠着分析,手动调整了设备的偏差,用坏的东西把事情办成了,我还是挺佩服的。如果他搞不成,估计还得按我的方案来,可能节约了时间,但也可能同样行不通。就这件事来讲,我感觉并不能区分优劣,还是要看实际情况发展吧。

总之,te在领域内部广泛、全面而又细致的积累让人叹服。作为ti主来讲我没有这种耐心和热情。我想因为这种积累加上严谨的态度,荣格才会将te称为积极的和建构性的。

最后,我看到网上很多人都把te嘴毒描述为对他人价值的贬低。我觉得这就有点离谱了,思维这个功能并不热衷评价,ti如此,te也是如此。荣格对te的评价相当正面——

它(Te)从不绝对地贬低什么或破坏什么,而总是用一种新的价值来代替已经毁坏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