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也许这世上就根本没有菩提祖师这个人。
从整部西游记来看猴哥的思想是偏向佛教的,且不是类似净土宗这类的,而是比较偏向禅宗,唯识宗的。
猴哥在西行路上一直和唐僧说心所悟处,回首即是灵山。这样典型的唯心,南派思想就给猴哥直接披上了一层极度智慧的外衣。(ps:其实南派北派不分高下的,苦行修习和蓦然一悟都是大智慧,只是方向不同)
我们再来看看菩提祖师,惊鸿一现,了无痕迹,徒孙众多但是后面就根本见不到了。再看看地名,灵台方寸山,斜月三星洞,灵台方寸是指心,斜月三星也是描写「心」的一撇三点,所以说白了猴哥在哪学的艺?在心。
心有念,则生境。有恨则生怨境,有爱则生怖境。
那么心之所生还有吗?在西游记里,有,而且还很多。
行者道:「我也是祖传的大王,积年的山主,却不曾闻得列位有甚大名。」那人道:「你是不知,我说与你听:一个唤做眼看喜,一个唤做耳听怒,一个唤做鼻嗅爱,一个唤作舌尝思,一个唤作意见欲,一个唤作身本忧。」悟空笑道:「原来是六个毛贼!你却不认得我这出家人是你的主人公,你倒来挡路。把那打劫的珍宝拿出来,我与你作七分儿均分,饶了你罢!」
——见于【西游记】第十四回 心猿归正,六魔无踪
我们看这六个人的名字分别是「眼耳鼻舌身意」这是佛家所说的六识,也就是一切外在感觉的来源,心中无数念头的来源。所以为什么猴哥一出狱打死的第一批人是他们呢?(不算那只老虎,送虎皮裙的)打死后也完全没了下文,因为这些都只是猴哥心中生出来的魔障。
还有六耳猕猴,
我观假悟空乃六耳猕猴也。此猴若立一处,能知千里外之事,凡人说话,亦能知之,故此善聆音,能察理,知前后,万物皆明。与真悟空同象同音者,六耳猕猴也。
正是: 中道分离乱五行,降妖聚会合元明。 神归心舍禅方定,六识祛降丹自成。
——见于【西游记】第五十八回 二心搅乱大乾坤 一体难修真寂灭。
这回说的就更明白了吧,什么叫「二心一体」,「六识祛降」
六耳猕猴就是猴哥,所以二心一体,同音同象。
还有如来的这一段说辞
菩萨道:「敢问是那四猴?」如来道:「第一是灵明石猴,通变化,识天时,知地利,移星换斗。第二是赤尻马猴,晓阴阳,会人事,善出入,避死延生。第三是通臂猿猴,拿日月,缩千山,辨休咎,乾坤摩弄。第四是六耳猕猴,善聆音,能察理,知前后,万物皆明。此四猴者,不入十类之种,不达两间之名。
这是介绍四种猴子的本身,而猴哥是「通变化,识天时,知地利,移星换斗」那么问题来了,猴哥的本事是天生就有的么?不是,书中是和菩提祖师学的,但是猴哥的天赋本就应该是这样啊!
所以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根本没有菩提祖师这个人,那只是猴哥的心中所生罢了,所以菩提祖师才会夜见猴哥,还是在打了三下之后,一夜就教完了所有的内容,因为这只是代表了猴哥开窍了。这让我不禁想到了「生公说法,顽石点头」。
所以整个西游记妙就妙在这,猴哥就是信奉那种 拈花一笑,心空成佛 的思想,但是他却必须经历九九八十一难才能最终得悟,悟到了「空」。
菩提是空,六魔是空,六耳代表的也是六识,还是磨难。整本西游记就是佛家思想大融合的体现,甚至不止于此,他还融了道家和儒家的思想文化,但是三者毕竟有所冲突,所以里面人物的言行才会有很多吊诡冲突的地方。
这些就是我的回答,感谢你的观看。
————————手动分割线,第一次使用————————
再加一些,说一说真假猴王那一回的结尾诗和回目
回目说二心搅乱大乾坤,二心一来是指猴哥生了二心,二来就是两个心猿的略称,但是却也是一体的。
六识祛降大家不觉得和六耳被打死莫名的合吗?这是说猴哥至此才定下六识,灭了二心,终向大道,所以大家才会说以后的猴哥乖了很多,怀疑被六耳替代了balabala的,其实不是的,只是因为猴哥这一刻心魔已除,神思清静。
然而这一切佛祖全都知道,他确实能知过去未来事,所以他才说
如来道:「你休乱想,切莫放刁。我教观音送你去,不怕他不收。好生保护他去,那时功成归极乐,汝亦坐莲台。」
「汝亦坐莲台」这句话实在是再明白不过了,猴哥,要成佛了。
——————————————
最后再添加一句,这个脑洞是我最近才打开的,不知道怎么回事,过年这两天突然想起了【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原文就是写的一个奇幻故事,但是整个真实故事却是另一种残酷,所以看到这个问题的时候我一下子脑洞就开了,有没有可能【西游记】里的某些情节和【少年派】一样呢?有表故事和里故事之分呢?
顺着这个思路我就想,拜师菩提有可能只是猴哥心里生出的对自己顿悟、突然神通广大的合理解释,而且充满了禅味儿。继续往下想就发现还真的很合情合理,然后就发出来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