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星空 > 心灵

心理咨询如何将首单转化为长程咨询?

2020-03-07心灵

(目瞪口呆.jpg)第一反应是,为什么需要这样做呢?这就好像在问怎么才可以让每个门诊病人转化为长期住院,怎么让第一次带心爱的宠物来看病的人,未来每周都需要带它来看病一样。(作为铲屎官,在猫咪生病的时候也看了很多方法论,才知道某些医院是怎么让宠物简单感冒或小毛小病一直好不透,需要一直回诊的~)医生的小金库强壮了,行业信任度倒是有可能这么被做坏掉的。

  1. 台湾新竹生命线员工协助中心(2001年起运作至今,台湾第一个本土EAP服务单位)的EAP服务,平均 1.7次 结案,之后会有个案管理师追踪。
  2. 台湾的高校心理咨询中心,通常以 6 次为一轮咨询的上限。也就是说,大部分高校学生的咨询会在 6 次以内结束。若需延长,要提交申请说明原因,并且仍 以增加 6 次为上限

尽管以上两种咨询都是 完全免费 的,或包含在学费学生权益内,或由公司买单,因此排除了可能是最大宗原因的 「金钱有限」 ,但是仍然以短程或超短程咨询为主。为什么?

  1. 个案愿意花在这上面的耐心与时间有限。 (不要说投资什么都不如投资自己了,投资自己、自我关怀也有很多种方式呀XD…… )
  2. 资源有限(每天可能冒出有更迫切需要的个案,没办法留在咨询室一直一直一直谈下去)。
  3. 如经评估当事人需长程咨询,会转给心理咨询合作单位而不由EAP中心提供服务。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倘若是家暴性侵儿虐等成人/家庭辅导案,即便这些案子往往由资深心理咨询师接下治疗任务,社工等跨系统与之合作,也时常需要几个月或以年为计的努力,才能起到效果。

私以为,如果是在跟督导讨论过后,认为当事人的问题确实需要通过长程咨询来解决,那么,在这样的情况下,反思「我如何能够让自己的首单做得更好?」或许讨论的空间还比较大一些……

另一种情况是,你有一定的自知之明是「目前的评估与工作方向基本是对的,在第一阶段你也与个案建立了较好的关系,只是自己的处遇能力还不如纯熟心理师之细腻、果断、流畅、坚定,因此起效和进展相对比较缓慢「,那么,同样在督导的监督下,与个案开放地讨论咨询效果目前进展如何,ta认为咨询历程中你做得好、做得不够好的地方,都是提供一个机会让个案可以思考ta从这段咨询里收获了什么,相比付出的,是否是ta所要的。

BTW,瞄了一眼答题,有好多的答主似乎都对提问感到愤怒,提出伦理为重的观点。我猜这种愤怒也许是设身处地理解着来访者坐进咨询室的心情而引燃的。当一个人用尽浑身解数却屡屡受挫碰壁,ta不再能够忍受情况继续变糟,决意来到一个陌生人面前,勇敢地摊开、面对这些议题带来冲击情绪、无力感、关系激荡,开始倾诉和求助时,ta通常是非常希望自己可以尽量快地好起来的,可以更有内外在资源与方向去应对这一问题,或是,学着如何稳居在安定身心的范围内。

如果提问者是咨询师,面对这样的求助者,想要尽量让「每一个」来访者都变成长程个案,那么的确是挺「不与来访者同步」,也「不以当事人福祉为先」的。事实上,对大部分来访者来说,除非他们有意愿要投入长期的时间与对应的金钱,不然咨询师如何努力,也不太可能会实现这一伟大目标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