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星空 > 心灵

如何评价【三联生活周刊】刊载的【顶尖高校:绩点考核下的人生突围】一文?

2020-09-20心灵

后续进展更新:

2021年1月10日:为同学们推出【寒假充电计划】

================ 原回答 ==================

我是清华大学软件学院的零字班辅导员,正在零字班推动」去内卷「氛围。我想谈一谈三联周刊这篇文章中提到的内卷问题。

肇始:不卷的自我介绍

9月1号,我拿到新生名单。在我把微信群拉起来之后,由于同学们还没有见过面,群里非常冷清,没有人说话。为此,我打算让大家作自我介绍,想办法让大家熟悉起来。

第一个方案是:每个人写一段不少于100字的自我介绍, 字数最多 的同学获得B站一个月大会员一份。

大家纷纷对这个方案表示不爽,认为不应该这样鼓励内卷。(其实我就是故意制造这么一个噱头,让大家乐一乐,没想到适得其反。)我赶紧改进了一下自我介绍的方案:每个人写一段不少于100字的自我介绍,所有人完成自我介绍之后,根据第二天北京的PM2.5指数进行抽奖,抽出一位同学获得B站一个月大会员一份。

这个活动持续了一整天,大家玩得很开心,自我介绍的精彩程度远远超过线下见面时的那种尴尬自我介绍(每人不到一分钟,介绍完了就被忘了)。最后的平均自我介绍长度约为250字,远远超过要求的100字。

形式上的变化带来了很多意想不到的收获,比如两位同学几乎同时发出自我介绍:

从这次自我介绍活动中,我了解到零字班同学们对于内卷的厌恶,我心中开始谋划,如何在这一届学生中促成」去内卷「的氛围?

9月9日,学院第一次新生班会上,在院士、院长、书记在场的情况下,我明确地提出了建设软院大家庭的口号,旗帜鲜明地指出, 软件学院不内卷 。很多同学记住了我说的话,并且在后续的班徽和班级口号设计中体现」软院不卷「的内涵。我很欣慰,大家都很认同」去内卷「的方向;但是我也感到不安,彼时, 我还没有想好,怎么做才能达到」去内卷「的效果

领悟:内卷的准确定义

软件学院的辅导员恪守着一条古老的规定:我们会单独请每一位同学在清华周边任何一家饭店吃饭约谈一次。辅导员保证至少约每个人一次,每个人主动来约辅导员吃饭则次数不限。 以上约饭,均为辅导员买单 。十几天来,已经有近十位同学主动找我约饭,清华给的辅导员补助,大部分都被我和同学们吃进肚子里了。

这几位约饭的同学各有特点,也各有故事。有的对大学生活满怀憧憬,有的则聊到最后嚎啕大哭;有的担心小镇做题家在清华会没有地位,有的已经打算勤学苦读一定要把室友比下去……

开导/鼓励他们,是一件不简单的事情:我不能保证他们会得到他们所憧憬的大学生活,也不能保证他们能够远离所谓」清华里的智商碾压「。我对他们说得最多的一句话是」 做好你自己 「。

为什么要做好自己?

这句话听起来很空洞, 只有真切地经历过清华生活的人,才能明白它的可贵 。一位同学下课后走进我的寝室倾诉某一门课太难,他前脚离开我的寝室,后一位到我寝室来交表的同学开心地对我说这门课挺有意思的。

那,怎样是没有做好自己呢?

短短几天内经历了多次密集长时间聊天之后,我领悟了这样一条道理: 没有做好自己,就是内卷,就是使自己的目标和他人相关,并因此产生了恶性竞争和无意义的付出

假如所有同学把本学期的目标定为」成绩排名在年级前30%「,这就不是一个合适的目标。这一目标是对排名的要求,排名不仅与自己的努力相关,还和他人的努力相关,所以没有做到」做好自己「的要求。这样的目标存在什么问题?问题在于, 如果某位同学悬梁刺股刻苦学习一学期,最后的成绩排名在40%,支撑着他前进的动力就会在排名出炉的瞬间化为灰烬,他将面临巨大的自我认同危机 。不排除有些实力很强的同学能够实现诸如」排名前30%「的目标,但是全国每年把三千多名优秀学生交到我们手里,我们的职责是让 每一位 同学都能健康成长,如果只培养了其中的30%,那我们是罪人。

那么怎样的目标是合适的目标?我认为, 合适的目标,是基于自己过去的状态来制订的,与他人的表现无关 。例如,软件学院的新生中,很多同学没有编程基础。对于他们来说,一个合适的目标可以是」在学期结束时能够编写一个有趣的程序「。再比如,有编程基础的参加过信息学竞赛的同学们,往往在数学物理课程中表现得不如意。对于他们来说,一个合适的目标可以是」在学期结束的时候对微积分、线性代数有基本的了解,能够解决课本和习题集里的常见问题「。 当目标与他人解耦,并且时常能够得到积极的正反馈 (又学会了一个api的用法,又懂得了一种积分技巧……), 大家就能以愉悦的心情,保持长久的学习热情

纠偏:努力≠内卷

在」内卷「成为热词之时,它也正在被滥用。有人抱怨说,他在寝室背英语,就会被室友称为」卷「。这样的风气极其不好,它几乎把努力和内卷划上了等号。然而,去内卷≠躺平佛系,也就是说,努力≠内卷。我认为, 如果能避免和别人横向比较,注重和自己的过去纵向比较,这样的努力是值得赞扬的 。诚然, 外人无法轻易区分一个人的努力是不是为了和别人对比,但是当事人心里是清楚的 ,而且这也会对当事人的心理状态产生极大影响。

去年特奖答辩时,李蕉老师问我有什么不同于其他答辩人的特点。这个问题我是没有预料到的,但是我脱口而出的答案就是:我不知道其他人有什么特点,我只是埋头向前,不会去和别人比较。 来到清华,重要的是大家毕业以后相比于入学时的收获(变化量 \Delta ),而不是相比于同辈们的排名

(下面把非公开的答辩视频片段拿出来作为证明)

现实:社会里就是有排名和比较

关于这一点,我有几句珍藏了很久的话,想分享给大家:

  1. 来到清华,大家都很优秀
  2. 再优秀的人聚在一起,用一种排名去衡量,也只有10%是优秀(清华大学优良毕业生不超过10%)
  3. 如果我们有十种排名,那就可以有65%的人获得优秀( 1 - (1 - 10\%)^{10} \approx 0.65 )
  4. 最后社会可能采取其中的一种主流排名,但是那又如何, 你心里清楚,你有你的芬芳

万物盛开,各自高贵。

写在最后:

辅导员生活非常忙碌,博士生科研也非常忙碌。我都一个多月没有知乎动态了,为什么还在忙碌的生活中抽出时间来写这样一篇回答?

零字班一位同学,和我聊天时说,当我申请添加他的微信时,他看到我的朋友圈背景(就是我的知乎首页背景图),兴奋地说不出话,以为是梦还没醒来。他在高中时就关注了我的知乎账号,我的一些知乎回答帮助他度过了艰难的高中生活,没想到这么遥远的人突然就来到了身边,成为了他的辅导员。这位同学带给我很大的触动,想到我写的回答可能会对某些人有帮助,我也就因此没有放弃这个知乎账号。

最后,欢迎大家一起来见证,」去内卷「的软件学院零字班,四年之后会成长为什么样子。

===后续更新

跟同学们谈话过程中,我发现大部分同学的一些困惑来自高中对大学生活的一些不切实际的幻想以及无法正确面对大学生活的改变。关于大学学习生活的相关问题,欢迎点击下方卡片找我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