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用【三体】动画版导演林铭浩的第一部作品来评价——我们不捉妖,我们只是妖怪的搬运工。
艺画开天的【三体】投资肯定过亿,在一片骂声中收回成本应该不难——大冤种的赞助商费用加颜面扫地的B站的流量分成,或许还能赚一点挨骂补贴。
动画【三体】开播前,艺画开天的估值是25亿,一片骂声中,估值可能会变成2.5亿,总体而言还是亏损的多。
让人匪夷所思的是,艺画开天得对林铭浩得有多大迷信一样的自信——仅有一部没有评分的作品——就强行硬挺他总导演【三体】,让郭敬明去拍摄【红楼梦】都不会这么魔幻——毕竟郭敬明有多部作品且有评分做参考。
最合理化的猜测是,导演林铭浩很有钱,自费出了1亿元,就为了过一把瘾。
【三体】影视化改编的个人感想:
【三体】本就不适合改编,尤其是改编成以人物和剧情为卖点的通俗剧,刘慈欣的科幻作品,最大的特色是先有创意,再用故事和人物呈现创意,即故事和人物对于刘慈欣而言并不重要。
作为个人阅读体验,第一次读【三体】时完全没有被故事和人物所吸引,无论罗辑还是程心——逻辑和呈心——程心直到宇宙的终结,她的人物性格都没变过,理性和感性锁死了这两个人物。
最大的吸引力就是其中关于科幻的创意思想,二向箔、水滴、二维展开、黑暗森林、降维打击等等,后来再多次阅读,每次都是跳过情节,只看核心创意部分,想象这些创意影像化的可能性。
像库布里克的【2001太空漫游】——弱人物全实景,那两个宇航员几乎分辨不出谁是谁,人物只是一个串起科幻场面的连接作用。
总感觉【三体】最具有可行性的改编是混搭纪录片的模式,把三体的核心创意尽可能的影像化出来——无论是辅以动画、特效、CG等等所有实现方式,能看到这种二维化的太阳系——那怕用绘画方式来呈现也可行——戈达尔杂糅风格。
至于人物和故事,在充满无法想象的十维宇宙视觉呈现面前,反而觉得一点都不重要。
【三体】的时间跨度太长了,这种前后宇宙尺度的时间跨度,早就远超人类可以想象的时间极限,这就从根本上不可能实现【三国演义】那种电视剧的形式。每一集之间的断裂和跳跃是常态。
正常的改编逻辑绝不适用于【三体】,可参考的模式就是诗电影——或许可以参考【石榴的颜色】,拍摄成诗科幻模式的电视剧,是最大的可能性。
或者,把三体的重要核心创意分门别类,每个重要创意涵盖几个小创意,组成若干个创意组,每组重新填充成一个完整的故事,一季一季的拍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