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星空 > 财经

都说清承明制,明清两代在税收上有怎样的区别,以至于明朝穷的叮当响,清朝却富得流油?

2021-06-01财经

真是神奇了,居然还有人说清朝是靠横征暴敛把赋税拉上来的……讲道理,乾隆会典和嘉庆会典都是公开作品,找一找很难吗?

这里是乾隆十八年的赋税统计情况,大体而言,清朝民田700万顷上下,征银2900万,粮840万石,我按亩产1石计算(实际上清朝亩产平均值我看保底1.5石),如果银1两值米1石,则赋税大概在5%以上,不到6%,你按1.5石算可能也就4%,如果是嘉庆时代,银2两才能买米1石,那可能连4%都不到。

而且清朝地税包含约300万两的摊丁入亩税银,这样说的话纯粹土地正税还要再减0.4%左右。

嘉庆时代亩数和征税数均有增长,但平均值略低于乾隆0.2-0.3个百分点。

历朝历代都有额外摊派、税上加税,这一点清朝不例外,但也不至于更糟糕,只论正税,要是5%也算横征暴敛,那我无话可说。

(一般我们说周朝是十税一,西汉初年是十五税一,西汉最低值三十税一,清朝应该高于三十税一,但低于十五税一。)

清中叶开始就有财政问题了,从嘉庆亲政到嘉庆最后去世,亏空问题一直没有解决,嘉庆道光各种力行节俭,也没什么办法。

从清朝收入情况看,清朝到了嘉庆时代,也频繁出现税收不上来甚至收入下降的情况,一省税收能达到预期的80%,就算收入健康,可以补足亏空了。至少我认为不算乐观,但或许比明中叶(张居正改革前)还是要好一些。可能还是摊丁入亩之类政策有利于交税的原因。

清中叶主要问题是人多了三四倍,直接导致政府日常开支不得不大幅增加,随着时代发展,政府官员(或者说主要是府县官和小吏)为了迎合长官,发展出大量所谓「陋规」,也极大增加了财政负担。另一方面,因为清朝有个理念叫「永不加赋」,直接导致后期很多试图扩大财政收入的计划,都因为这个「国策」而直接夭折,进而出现的是各种灰色收入直线上涨,但皇帝身在宫廷,其实对灰色收入认知是相当迟钝的。

说白了还是传统思想和社会发展之间的矛盾,社会发展必然引来政府财政需求扩大,但儒家传统却是少收税,这个理念上的矛盾没法解决,清中叶财政也就一直不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