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地产出清泡沫已经是在发生的事情,人们的预期最近几年也在发生着变化,尤其是从以往的评论中就能看到。以前人们说房子永远涨,买到就是赚到。逐渐的,不涨是可以接受的一种预期,开始说房子不会下跌,至少不会大跌。取点也从全国普涨,到个别城市涨,甚至到了拿个别城市的个别小区来佐证的地步。随着居民收入预期下降,经济下行的发生,房地产行业已经是日薄西山,从来都没有什么白银时代,信贷支撑的房地产价格本身就是向未来借钱的做法。甚至出现了涨价去库存这样的政策,不仅没了白银时代,同时也加速透支了生育率的下降空间,这种发展模式是把债务推向未来,寅吃卯粮,但卯时已经没有那么多生产和加杠杆的后来者了。
现在的客观问题就在这里,出清也在逐渐发生,今年三季度还没结束,地方已经推出700多条调控政策强拉房地产,但市场反响平平,要说问题出在哪来,大概率是「我要的是葫芦」这样的心态。光想着居民极限负债接盘,却忽略了改善居民的公共福利和薪资收入才是问题的核心,收入上不去,给居民加杠杆,能起到什么作用呢?现阶段人定胜天的拉动房地产已经不现实了,除非能短期内完成财富结构优化,尤其是扭转资本收益压过劳动收益,这点也是概率极低。所以真正应该考虑的是房地产泡沫如何出清,以什么样的方式出清的问题了。文章约3400字。
1. 用通胀消化泡沫理论
不知道谁提出的,有一个看似非常有道理的理论,即通胀慢慢来消化泡沫,即货币贬值来降低债务的压力,就好比去年借100块,货币贬值10%,还105块钱的话,其实借钱还有的赚,债务压力就会下降。然而当我们把这个模型忽略的中间部分补齐,就会发现事情没有那么简单。
通胀本身是一种货币的现象,一般情况下科技在进步,生产效率增加,商品产出增加,所以伴随着市场的货币供应增加。比如市场上原来有100件商品,现在是200件,货币只是商品流通的交换媒介,假设货币跟随者商品的增加而供应增加,用于匹配这部分商品增加的需求,那么就不会有太高的通胀。相反,当商品产出不增加甚至减少,反而大度增加货币供应一般会产生通胀,通胀通缩来源于商品和货币供应的不匹配。
房地产也是一种特殊的商品,既有价值储藏的投资属性,还有遮风挡雨的居住属性,且是全民可以参与的投资品。当市场供应太多货币的时候,这类资产最容易价格上涨,上涨带动更多的投资需求,出现泡沫自我循环增长的过程,越涨越买,越买越涨。房地产又是银行的主要抵押物,包括企业以及个人的贷款,比如房贷的抵押物就是房子,货币供应增加-房价上涨-投资需求增加-房地产作为抵押物扩大货币供应-房价上涨。这个过程也会发现,房地产不是蓄水池而是作为抵押物的印钞机。
大家都有足够的储蓄和稳定的高收入来匹配房价增长的幅度,那么这个循环本身是没有问题的,如果房价都是储蓄和收入支撑,那么也不能说有多大泡沫。事实却是大家没那么多钱,也没有那么高的收入来支撑一直上涨的房价,逐渐的后边的人就接不住了,负债应用越来越多,收入越来越多的比例用于偿还贷款。对于金融体系来说,房地产是最大的抵押物,资产缩水可能导致整个银行体系资不抵债,非常依赖房价继续上涨和购房者如期偿还贷款。得到一个非常奇怪的现象,当经济的繁荣越来越依赖放贷,放贷又非常依赖房地产作为抵押品,买房的人又是中下层的接盘者,收入涨不动了,继续放贷还是不放?继续放贷金山银山也有把居民储蓄和收入吃干的一天,不放贷可能短期就得出问题。这也能解释为什么政策制定很矛盾, 一段时间银行制定了三道红线和房贷存量红线,很快又坚持不住应贷尽贷和配合地方拉房地产,矛盾的集合体 。
题外话,预售制烂尾最着急的应该是银行,抵押物缩水甚至没有了,杠杆加的越多,银行越危险,都以为居民拿不到房还能乖乖的如期偿还贷款,这是风险很大的想法,万一大家选择断供了呢?
泡沫大与小的判断标准其实就是普通人的承担能力,有多少储蓄和收入能承担多大的负债,尤其是最后接盘者的财务状况有关,收入低,房价高,银行放贷维持这种繁荣不就是美国的次贷危机么。回到文章开头,各个地方都想拉房地产,却没有人关心中下层的收入和储蓄状况,别说700多条政策,出一万条也未必有效果。
那么能不能靠通胀来解决房地产泡沫中的债务问题呢?房地产玩到今天,依旧是旁氏信贷的向下层转移,要通胀就要超发货币,要超发货币就要有人借钱加杠杆。政府不愿意加这份负担,民营企业没能力,国企央企还想从危机中兼并企业和赚钱,结果还是引导给居民加,现在的目标群体已经投向农村了。
而在货币的流转中,信贷扩张所产生的货币通过房地产流向土地财税,房企收益以及银行的利息。分钱都是一般是从上自下的分流,很少能有红利留到普通人身上,尤其是接盘的最后一棒身上,相反转移下来的都是债务,简单的例子,农民能吃到多少放水的红利多呢,还是代价多?此外,货币超发可能引发的基本物资价格上涨(cpi计算高权重),基本物价上涨受影响最大的也是基本物资支出占比的高的群体。
房地产的泡沫来源于信贷扩张,通胀本身也是扩张性货币政策的结果,超发货币就需要有人来加杠杆,现在看来还是居民加。靠通胀来消化泡沫模型,翻译过来就是 中下层接盘者继续加杠杆、收入不涨,物价也在继续涨 。这种模式来消化债务扩张积累的资产泡沫和转移下来的负债压力,读者觉得现实吗?用放水去解决之前放水积累的风险,就好比用汽油灭火,火不灭的原因是汽油加的不够,本身只是管中窥豹看不到资产泡沫全貌的结论。
2. 经济问题和债务消化靠的是实体产出
那么就有人问了,我国过去也出现过很多次的金融风险和债务问题,不都是靠通胀消化的么。其实这个理解是不对的,真正解决经济问题的仍然是产出,经济高增长的时候,不管是上中下的各个环节,大家都能分到发展的蛋糕,无非是谁拿的多,谁拿的少。只要经济产出不断的高速增加,转移到普通人身上的金融风险能够慢慢地消化,不至于出现太大的危机。
具体表现在,我国在40年的发展过程中,可以维持在9.5%左右的平均增速,约没7年多经济体量翻一番,居民的收入随着经济高增长也在逐渐增加,收入上涨才是消化债务的关键,而不是通胀。举个例子,债务利息5%,通胀5%,假设收入不涨,那么居民既要承担债务的利息,又要经受手里工资购买力下降的问题,压力只会更大。反过来如果收入增长20%,那么债务的利息和通胀就能够被收入增长所抹平。再往深处逻辑讨论,本质是社会总产出增加,货币是你参与生产向市场提供商品获得的酬劳,也是向市场索取商品的凭证。 向未来借钱通过未来的高增长弥补消化掉了。
以前消化泡沫的路径依赖:经济有风险-转移到居民口-高经济增长-带动收入增加-消化泡沫。有一句大家经常说的话,把一个很大的问题平均到十几亿人身上就是一个很小的问题。这里面有个关键因素,便是经济的高增长,以及高增长可以带动居民收入的增加。以前靠着高增长每次都能化解风险,但路径依赖多了,啥风险都想这么处理,比如2015年的涨价去库存,往居民身上转移的风险太大了也会反噬,也就是十几亿人每个人身上都是一个小的信贷违约风险,集合起来就是一颗很大的雷。
现在的客观问题是,经济增长放缓是必然的趋势,很难再和过去四十年那样,每年维持接近10%的高增长,也不可能再做到每七年八年经济体量翻一倍,这时就会遇到几个问题:
第一个消化泡沫的前提高增长不存在了,靠着左手倒右手,内部的风险转移并不会真的解决问题,而只是把成本从一些人身上转移到另一些人身上。或者说,现在消化泡沫是很难的,需要直面这些经济泡沫了,而不是继续往未来转移风险。
第二个是产出速度放缓,居民收入在一次和多次分配中是否能够保障,任何经济体都有既得利益者,我们自然也不例外, 加上重劳动税反而轻资产税 ,分蛋糕不均相比其他经济体有过之而无不及。以往的靠居民口分摊风险也很难发挥作用了,既要普通居民少拿蛋糕,又要多承担风险和债务转移,个人破产制度缺失还是无限责任制,万事都是有代价的。
第三个则是泡沫的体量已经不是中下层可以承担的了,向未来借了二三十年的钱来刺激短期的投资和消费,居民储蓄的金山银山也吃空了。虽然上半年流入银行的储蓄还在大幅度上升,然而不是财富结构中承担风险转移群体的财富,继续加杠杆也加不了多少了,这也是这两年各种货币政策和地方政策拉动资产泡沫失效的原因。
最后, 个人觉得与其关注政策如何拉动资产泡沫和维系债务黑洞,不如换个思路,把思考重点放在经济体的泡沫如何出清,以及出清可能的表现形式上更加符合实际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