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前段时间,有这样一个视频火了,让很多人大开眼界。
上海一家餐厅,有人点了一份生菜沙拉,服务员推着小推车就过来了。
紧接着,他拿起一盒绿油油的罗马生菜,让顾客亲自挑选要哪一颗。
挑选完之后,把叶子一片片摘下来放到碗里,挖几勺凯撒沙拉酱进去。
再加点鸡蛋碎和面包糠,撒上几小片烤制后的培根,用绚烂的手法搅和在一起。
最后,颇具仪式感地擦一些来自意大利的帕玛森芝士,你猜猜多少钱?
188+10%的服务费,也就是说,这么一份看上去普普通通的沙拉,要206.8元。
在上海不努力,确实连沙拉都吃不起了。
位于静安寺的一家被封为「上海切糕」的轻食店,这里的沙拉是按克来算钱的。
让服务员简简单单地称一坨牛油果土豆色拉,结果被上面显示的价格大惊失色:112元。
几片「蜜汁红酒醋佐餐和牛肉」,73.2元。
一点点「深海红蟹意大利面色拉」,117.9元,也就是说一公斤的价格高达450元。
几个「香草烤鱿鱼虾仁」,54.7元。
这里连最随处可见的白米饭,都要8块钱一份。
难怪吃沙拉能保持身材呢,不但钱包缩水了,自己又难过得连下一顿都吃不好,可不得瘦嘛。
02
你会发现,这几年,国内越来越流行这类兼具「 冷,难吃,贵 」三大要素的「 富人饭 」。
比如,动辄5、60一份的干噎酸奶碗:
在过滤好的干巴巴的酸奶里,拌入五颜六色的粉末;
加点烘焙燕麦片、蓝莓树莓等低糖水果,最后再放入一块黑巧。
至于味道嘛,点赞最高的评论都是这样的:「不好吃,咽一口脖伸出去二里地,贼噎得慌。」
「不能当饭吃,吃多了会抑郁,觉得自己像村口的流浪狗。」
有人悟出了吃酸奶碗的秘诀:「放到饭前吃,起到一个对比作用,让接下来吃到的食物显得更加美味。」
即使吃惯了热食的中国胃,受不了这生冷无比的白人饭;
即使吃完了仍觉得空虚不已,急头白脸地又去炫了一盆猪肉炖粉条;
但仍阻挡不了「干噎酸奶碗」在国内的人传人现象。
仿佛只有在社交平台上晒出这么一碗,才能彰显出自己和白女一样优越、松弛、健康的中产生活。
比如,45元一杯,瓶身上贴满了各种营养成分的Blueglass酸奶。
燕窝、蛋白肽、益生菌、花青素、维生素矿物质......一眼望过去全都是高科技。
懂行的知道这是在喝酸奶,外行人一看还以为这是在输液。
情绪价值一整个拉满,很好地安抚了年轻人的养生焦虑。
但事实是,喝上这么一杯,营养价值还不如生啃一颗大白菜或一根胡萝卜来得高。
比如,外卖平台上号称干净又卫生的「轻食能量碗」,后厨环境却常常是脏乱不堪。
地面上到处都是废弃的菜叶,腐烂变质的西兰花、番茄,被切掉坏的部分,继续卖给客人;
员工吃饭的勺子,直接用来煎无油鸡蛋;已经变了味儿的意面,多煮几遍,继续用。
像这类披着「健康、减脂」外衣的轻食,不但掏空了你的钱包,还会让你化身为喷射机战士,得不偿失。
03
这一届「新中产」年轻人们, 在网红宣传的「中产生活模版」洗脑下、商家灌输的「健康理念」叙事中,心甘情愿地购买着资本用食物为他们划分的阶级仪式感。
不吃馒头、红薯等碳水,却热衷于吃无糖烘焙、嚼起来腮帮子都疼的贝果;
不喝老北京酸奶,却接受45元一杯、上面写满了元素周期表的Blueglass酸奶;
对各种中式凉拌菜不屑一顾,却追捧着188元一份、越吃越空虚的轻食沙拉。
社会学家戈夫曼指出: 人们都有一种「积极理想化」的倾向,也就是说,总是愿意将自我呈现得比实际状况更好,反映出一种「向上层流动」的愿望。
世界就是个巨大的娟子,娟子们模仿着大梦丽,向往着白人女孩的生活:
一比一复刻白人吃沙拉和酸奶碗,以为这就是健康中产;
出门叫个专车,有白手套下来给自己开门,就觉得自己身份高贵;
对各种品牌LOGO如数家珍,与人交谈必堆砌英文辞藻,不知疲倦地往自己身上叠加消费符号。
他们的自尊犹如空中楼阁,需要依靠外部事物的加持,才能换来自我身份的认定。
殊不知,生搬硬套并不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渴望通过外界认可来提升优越感,只会激发自己无穷无尽的焦虑。
04
【身份的焦虑】一书中,提到过这样一个「 自尊公式 」,由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提出:
自尊=实际成就÷自己的期望。
很多人焦虑的深层原因,就是来自于永无止境的身份攀比,说白了,就是希望在与周围人的比较中感受到自尊。
但根据这个公式,我们可以知道,提升自尊其实很简单:
要么努力提高自己的实际成就,要么逐步降低自己的期待或欲望。
让自己跳出樊笼,走出焦虑,其实只要放下对身份感的偏执;
不被外界的声音所绑架,不用力过猛地追求「上层人士」的 生活方式,用自己最舒适的样子去度过一生。
很喜欢【奥修著作】中的一句话:「 优越感,只不过是自卑感以倒立的姿态行走。 」
愿我们,都能丰盈自身的内在世界,修炼出坚硬的精神内核,来对抗这个人人都在争相攀比的荒诞世界。
共勉。
作者:小椰子,个人成长领域作家,全网粉丝量破200万。关注我,用独特视角解读社会事件,陪你一起每天认知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