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诗人王昌龄有一首非常出名的诗【出塞】中写道:「但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此诗气势磅礴,豪气冲天,深受大家的喜欢,成为无数人对塞外憧憬和向往,也被赋予了很多的精神寄托。但是关于此诗的争议却有很多,其中到底是「龙城」还是「卢城」,「龙城飞将」到底是李广还是卫青等一系列争论不休。
一、「龙城」还是「卢城」
关于「龙城」还是「卢城」的争议最早来自于清人阎若琥【潜邱札记】,其谓:王少伯(王昌龄)【出塞】诗「但使龙城飞将在」 ,遍阅【文苑英华】凡十数本并同,惟宋本【王荆公百家诗选】「龙」作「卢」,或者颇以为疑,来质余。余曰:「卢」是也。李广为右北平太守,匈奴号曰「飞将军」,避不敢入塞。右北平,唐为北平郡,又名平州,治卢龙县。【唐书】有卢龙府,有卢龙军。杜氏【通典】:「卢龙塞,在县西北二百里。」其土色黑,山如龙形,故名。若龙城,见【汉书·匈奴传】:「五月大会龙城,祭其先天地鬼神。」崔浩曰:「西方胡皆事龙神,故名大会处为龙城。」所以唐窦威【出塞】:「潜军度马邑,扬斾卷龙城。」杨炯【从军行】:「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沈佺期【杂诗】:「谁能将骑鼔,一为取龙城。」即王少伯【又从军行】:「去为龙城战,正值胡兵袭。」则龙城明明属匈奴中,岂得冠于「飞将」上哉?龙城,一名龙庭。班固【燕然山铭】:「蹑冒顿之区落,焚老上之龙庭」。注曰:龙庭,单于祭天所是也。
然而这个版本早在清朝乾隆时的【四库提要】早就提出质疑:国朝康熙中,商邱宋荦始购得残本八卷刻之,既又得其全本,续刻以行,而二十卷之数复完,当时有疑其伪者。阎若璩历引高棅【唐诗品汇】所称,以元宗【早渡蒲关诗】为开卷第一,陈振孙【书录解题】所称,非惟不及李、杜、韩三家,即王维、韦应物、元、白、刘、柳、孟郊、张籍皆不及,以证其真。又残本佚去安石原序。若璩以【临川集】所载补之。其文俱载若璩【潜邱劄记】中。惟今本所录共一千二百六十二首,较晁氏所记多十六首。若璩未及置论,或传写【读书志】者,误以六十二为四十六欤?至王昌龄【出塞诗】,诸本皆作「若使龙城飞将在」,惟此本作「卢城飞将在」,若璩引唐平州治卢龙县以证之;然唐三百年,更无一人称「卢龙」为「卢城」者,何独昌龄杜撰地名?此则其过尊宋本之失矣。
王昌龄【出塞】里用的到底「龙城」还是「卢城」,本质上是一个校勘问题,应该首先从校勘学角度去论证,地理学只能作为辅助,而不宜喧宾夺主。从版本校勘角度来看,显然「龙城」才是正确的。因为:
1)【王昌龄集】国内传二卷本、三卷本,日本传五卷本,皆作「龙城」。
2)成书于五代的【才调集】,影宋钞本等各种版本皆作「龙城」。
3)成书于北宋太平兴国年间的【文苑英华】,各版本皆作「龙城」。
4)成书于北宋中期的【乐府诗集】,宋版等各种版本皆作「龙城」。
5)成书于南宋前中期的洪迈【万首唐人绝句】,各种版本皆作「龙城」。
6)元明时代各种典籍中所录此诗,亦皆作「龙城」。
7)唯有王安石【唐百家诗选】作「卢城」。
从各版本异文情况来分析,王安石【唐百家诗选】「卢城」异文是孤例,而且成书在它之前的【才调集】、【文苑英华】,以及约略与它同时代的【乐府诗集】皆作「龙城」,今传各版本【王昌龄集】也都作「龙城」。再从用例来看,「龙城」在【全唐诗】中出现四十余例,「卢龙」亦有二十余例,而「卢城」则绝无一例。阎若璩舍常见的「龙城」而不取,非得要取罕见的「卢城」,并强言卢城是卢龙的简称,却未能提供任何一个例证,属于明显的版本孤证。
二、当今学者对王昌龄【出塞】「龙城飞将」的看法和解读:
1)因为阎若璩是考据大家,且精通地理学,曾撰【四书释地】,参编【一统志】等,因此他的观点得到不少学者的认同其提出的「卢城」才是正确的版本,「龙城」是版本流传过程中产生的讹误。比如:陈友琴【关于"龙城飞将"】一文、郁贤皓主编【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第3卷王昌龄【出塞】诗注、沈祖 【唐人七绝诗浅释】、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编【唐诗选】
2)认为阎说似是而非,王昌龄此诗是合用卫青袭匈奴龙城、匈奴称李广为"汉之飞将军"二典者,比如:金性尧【唐诗三百首新注】及李云逸【王昌龄诗注】 、马茂元【唐诗选】、马茂元、赵昌平【唐诗三百首新编】、富寿苏【千首唐人绝句】、顾青【唐诗三百首(名家集评本)】、张国举 【唐诗精华注译评】
3)认为"龙城"即"卢城"和兼指卫、李事二种结合说法者,如:黄肃秋、陈新【唐人绝句选】、孙琴安【唐人七绝选】
4)认为「龙城」为匈奴祭祖、祭神之地的有:高步瀛【唐宋诗举要】、喻守真【唐诗三百首详析】。另外,今人编【辞典】、【注唐诗】,凡遇"龙城"一辞、几乎无例外地用匈奴龙城来作解释。
5)认为龙城飞将就是李广的有:李永祥【唐人万首绝句选校注】谓。"汉北平郡、辖境相当于后之营州,营州州治为龙城、故谓李广'龙城飞将' 。"
6)孙其芳【"龙城"试解】一文则"疑此龙城为'陇城'之讹。「龙」字,或以为诗人因同音而讹。
以上诸家解说对于王昌龄【出塞】诗中「龙城」可以概括为这样几种:
①匈奴祭天、大会之圣地。
②李广未曾到过匈奴龙城,故诗中「龙城」与李广无关。
③后世龙城县曾为汉代右北平之辖地,故王诗中的龙城与李广有关。
④将卫青进攻匈奴龙城与李广镇守右北平的事迹合而为一。
⑤唐之卢龙城与汉之右北平同属地、而李广又曾为右北平太守。故"龙"城飞将"应依【王荆公百家诗选"】作"卢城"飞将"。
⑥李广是汉陇西成纪人, 称陇城。犹如称成纪也"。故 龙"为 陇"之讹。
三、经常被讨论的卢龙和龙城,与李广到底有没有关系?「龙城」到底指哪里呢?
关于龙城的实际位置,有人认为在匈奴祭天圣地龙城,有人认为是鲜卑燕国首都龙城(今辽宁朝阳市),也有人受阎若璩观点的影响认为龙城指的就是卢龙县,更有人认为应该是李广家乡「陇城」通「龙城」。
1)「龙城」最早来自史记和汉书的卫青传和匈奴传,龙城是匈奴祭祀祖先、天地和鬼神的地方。
【史记 卫将军骠骑列传】:青至茏城,斩首虏数百。【史记 匈奴列传】:岁正月,诸长小会单于庭,祠。五月,大会茏城,祭其先、天地,鬼神。秋,马肥,大会蹛林,课校人畜计。
【汉书 卫青霍去病传】作「笼城」,「青至笼城,斩首虏数百。」但是【汉书】里的「笼城」是班固从【史记 卫将军骠骑列传】里直接抄来的,也就是说「茏城」就是「笼城」,茏和笼通假。颜师古也注释「笼」读与龙同。
【汉书 匈奴传】和【汉书 武帝纪】就更是直接是「龙城」了,【汉书 匈奴传】「五月,大会龙城,祭其先、天地、鬼神。」【汉书·武帝纪】「匈奴入上谷,杀略吏民,遣车骑将军卫青出上谷,骑将军公孙敖出代,轻车将军公孙贺出云中,骁骑将军李广出雁门,青至龙城,获首虏七百级。颜师古注引汉末应劭曰:匈奴单于祭天,大会诸国,名其处为龙城。
【汉书 主父偃朱买臣徐偃严乐传】严乐给刘彻的上书里也有「深入匈奴,燔其龙城」,颜师古注「燔」烧也,「龙城」匈奴祭天处。
连比汉书成书早的【盐铁论】也是龙城,卫青同时期的桑弘羊在汉昭帝时期任职御史大夫后与贤良文学们的一次辩论,史称「盐铁会议」,汉宣帝时郎官桓宽整理「盐铁会议」里桑弘羊和贤良文学们的对话编篡了【盐铁论】。【盐铁论 卷44诛秦】:故先帝兴义兵以征厥罪,遂破祁连、天山,散其聚党,北略至龙城,大围匈奴,单于失魂,仅以身免,乘奔逐北,斩首捕虏十余万。很明显与卫青同时期的严乐和桑弘羊所说的「龙城」就是卫青所烧「龙城」。
【汉书 李陵传】里的李陵沿着「龙城故道」从至东浚稽山南龙勒水上向南退,「(陵)引兵东南,循故龙城道行四五日。」
元光六年车骑将军卫青出上谷,烧毁匈奴祭天圣地龙城,斩杀匈奴700多人,封关内侯。有人说龙城之战汉朝派出四路大军只有卫青一人胜利,李广和公孙敖都损失惨重,所以龙城之战并不能是一次大胜,也不是卫青最出名的战绩,所以「龙城飞将」并不能代表卫青。这样说的人恐怕是妄自菲薄了龙城之战的意义,龙城是匈奴的祭天、祭祀祖宗的圣地,每年五月匈奴各部都会大会龙城举行祭天、祭祖的活动。最重要的是龙城之战是汉朝建立70年以来对匈奴的首次胜利,标志着匈奴不可打败的神话一去不复返,开启汉朝对匈奴的自为反击的胜利,从此「寇可往,我亦可往」。可以说龙城之战对于汉朝就像我军的平型关大捷一样,虽然斩敌确实不是太多,但是其是我军对日本侵虐者的首次胜利,打破了敌人不可战胜的神话。
后来有很多诗人用「龙城」来代指匈奴,来描写卫青对匈奴的胜利。
隋朝诗人杨素【出塞二首】「漠南胡未空。汉将复临戎。飞狐出塞北、碣石指辽东。冠军临瀚海、长平翼大风。 云横虎落阵,气抱龙城虹。」
卢思道【从军行】「朝见马岭黄沙合,夕望龙城阵云起」
卢照邻【战城南】「将军出紫塞,冒顿在乌贪。茄喧雁门北、阵翼龙城南」
屈同仙【燕歌行】「是时天地阴埃遍,瀚海龙城皆习战」
王建【垄头水】「谓是西流入蒲海,还闻北海绕龙城」
杨烱【从军行】「牙璋辞鳯阙,铁骑绕龙城」
薛道衡【出塞二首】「龙城擒冒顿。长坂纳呼韩」
顾况【从军行二首】「弭节结徒侣,速征赴龙城。单于近突围,烽燧屡夜惊。」
窦威【出塞】「潜军渡马邑,扬旆掩龙城。会勒燕然石,方传车骑名。」
王涯作【塞下曲】「年少辞家从冠军,金妆宝剑去邀勋。 不知马骨伤寒水,唯见龙城起暮云。」
萧纲【陇西行三首】「乌孙涂更阻,康居路犹涩。月晕抱龙城、星流照马邑」
【赋得陇坻雁初飞诗】「虽弭轮台援、未解龙城围」
王绩【在边】「客行秋未归,萧索意多违。
雁门霜雪苦,龙城冠盖稀。
穹庐还作室,短褐更为衣。
自怜书信断,空瞻鸿雁飞。」
王昌龄【从军行】「去为龙城战,正直胡兵袭「
这些诗里的「龙城」就指的是匈奴祭天圣地,单于王庭。杨素和卢思道、屈同仙都是用的卫青漠北之战武钢车阵和趁着风沙天暗包围匈奴,将其击败的典故。
图为中国国家博物馆里的龙城
2)阎若璩称汉代的右北平郡,就是唐代的北平郡(又名平州),这其实是不准确的,汉代右北平郡所辖与唐代的北平郡(平州)有重合之处,但并不能等同起来的。
杜佑【通典】卷178【州郡】说得很清楚:平州今理卢龙县。……秦为右北平及辽西二郡之境,二汉因之。晋属辽西郡。后魏亦曰辽西郡。隋初治平州,炀帝初州废,复置北平郡。大唐因之。领县三:卢龙汉肥如县。
【通典】:「卢龙县汉肥如县。有碣石山,碣然而立在海旁,故名之。晋太康地志云:「秦筑长城,所起自碣石,在今高丽旧界,非此碣石也。」汉辽西郡故城在今郡东。又有汉令支县城。临闾关今名临榆关,在县城东一百八十里。卢龙塞在城西北二百里。」
【隋书】卷30 【地理志】北平郡条、【旧唐书】卷39【地理志】平州条、【新唐书】卷39【地理志】平州北平郡条,隋开皇六年(586年),肥如县并入新昌县。隋开皇十八年(598年),始名卢龙县。隋大业初年(605年),置北平郡,卢龙县属北平郡,郡县同治。唐因之,为平州治所、并有卢龙府、天宝年间又置卢龙军、是通向塞外的门户。这对唐人来说。无论是作为行政区划的卢龙县。还是作为军事防区的卢龙府、卢龙军。都是新地名。其地当在今河北龙、紧邻辽河西部地区。
汉朝的右北平郡在隋朝时候大部分并不属于隋朝领土,而隋朝只有汉朝的辽西郡东南一小部分,也就是卢龙县所在的部分,才是其领土,其将汉辽西郡这一小部分改名北平郡,而不是说隋朝时候的北平郡就是汉朝的右北平郡。唐时为平州,属安东节度使管辖(公元714年—743年)。所以卢龙和李广是没有关系的。
3)另外也有人说燕国时候的都城也叫龙城,亦称「和龙城」、「黄龙城」、「龙都」,龙城是十六国时期鲜卑族建造的都城。
【晋书·慕容皝】:使阳裕、唐柱等筑龙城,构宫庙,改柳城为龙城县。……咸康七年,皝迁都龙城。……皝躬巡郡县,劝课农桑,起龙城宫阙。
【十六国疆域志·前燕】中载:「冀阳郡领县二:平冈、柳城」。据【钦定热河志·北魏】,朝阳县为营州昌黎郡之龙城县广兴县定荒县地。
【魏书·志第六◎地形二上】昌黎郡(永兴中置。),领县三,户五百九 口二千六百五十八。龙城(永熙中置。)广兴(永熙中置。)定荒(兴和中置。)
前燕时期:东晋咸康七年(341年),前燕慕容皝在汉柳城之北筑龙城,营建宗庙、宫阙,置龙城县。次年自大棘城迁都于此,号新宫为和龙宫。慕容儁迁都蓟城后,建留台于此。
后燕时期:永康三年(397年),慕容宝复以龙城为都。
北燕时期:太平二年(410年),冯跋在龙城建立北燕。
南北朝时期:北魏置和龙镇,后置营州。龙城成为营州、昌黎郡以及龙城县治所。
隋朝时期:改龙城县为龙山县,复改为柳城县,设柳城郡。龙城亦改名为柳城。
唐朝时期:于柳城设营州,成为唐朝控制东北地区的前沿重镇。
【读史方舆纪要】营州故城:「咸康七年,慕容皝以柳城之北、龙山之西,为福德之地,乃营制宫庙,改柳城为龙城。八年,遂迁都焉。寻号新宫曰和龙宫,宫门曰弘光门。」
鲜卑燕国「龙城」故址在今辽宁朝阳市,此地在汉朝时候也属于辽西郡,在南北朝为昌黎郡,在隋朝属于柳城郡,在唐朝属于营州,平卢节度使管辖。此龙城与李广也从无关系。
谭其骧【中国历史地图集】(秦汉卷)西汉
谭其骧【中国历史地图集】(南北朝卷)北燕
谭其骧【中国历史地图集】(隋唐卷)隋朝
谭其骧【中国历史地图集】(隋唐卷)唐朝
3)孙其芳在【"龙城"试解】一文说疑此「龙城「为'陇城'之讹。「龙」字,或以为诗人因同音而讹。「龙城」其实指的李广的老家「龙城」通「陇城」,李广在【史记 李将军列传】记载其为陇西成纪人(今甘肃省天水市秦安县)。
秦汉陇西郡治所狄道,汉武帝元鼎三年(前114年),分陇西郡地为陇西郡和天水郡。
天水郡共有16个县,治所在平襄(今甘肃省通渭西北)。领平襄、冀县(今甘谷县东)、成纪(今天水市秦安县)、 獂道(今陇西县东南)、望垣(今天水市西)、罕开(今天水市北道区南)、绵诸(今清水县西南)、陇县(今张家川县)、街泉(今庄浪县东南)、戎邑道(今清水县北)、略阳道(今秦安县东北)、清水、阿阳(今静宁县西南)、勇士(今榆中县东北)、兰干(今陇西县东北)、奉捷。属凉州。
陇西郡辖地11县,治所在狄道。有狄道、上邽(今水市区西南),安故(今临洮县南),氐道(今礼县西北),首阳(今渭源县东北),予道(今岷县西南白龙江上游),大夏(今广河县西北),羌道(今宕昌县西南),襄武(今陇西县东南),临洮(今岷县),西县(今礼县盐官镇)。属凉州刺史部。
东汉时陇西郡,治所狄道,仍领11县,原领狄道、临洮、襄武、首阳、安故、大夏、氐道7县,分襄武县新置障县(今漳县西南),金城郡袍罕、白石2县划入陇西郡;撤销予道,另置河关县(今积石山县),属凉州刺史部。
西晋时陇西郡只有四县:襄武、狄道(今临洮县)、临洮(今岷县)、首阳(今渭源县东北)。属秦州。
后来北魏时将陇西郡又分设立临洮郡有龙城县,但是其在【隋书 地理志】也记载龙城县在北周时已经被撤销废县。后来隋大业三年(607年)改为金城郡狄道县。此龙城存在时间极短。
【魏书·志第六◎地形二下】临洮郡。领县三:龙城(太和十年置。)石门(太和九年置。)赤水。
据【隋书·地理志】金城郡(开皇初,置兰州总管府,大业初府废。)统县金城和狄道二县。狄道(北魏置临洮郡、龙城县,后被北周皆废。又后魏置武始郡,开皇初废。有白石山。)
此龙城只是短暂的存在一段时间,而且此时西汉的陇西郡已经被分为很多个郡和州了,此龙城县早已不在属于陇西郡,李广家乡成纪也不在属于陇西郡,都属于其他郡州。可以说此龙城只是曾经在汉朝时属于陇西郡,属于后世广义的陇西地带。
谭其骧【中国历史地图集】(秦汉卷)秦朝
谭其骧【中国历史地图集】(秦汉卷)西汉
谭其骧【中国历史地图集】(南北朝卷)北魏
谭其骧【中国历史地图集】(隋唐卷)唐朝
四、王昌龄弄错地理位置了?「龙城」泛指北方边境:
如果从严格的汉代历史地理而言,可以说李广与龙城本来是没有关系的。作为古地名的龙城,是匈奴境内祭天圣地,但其具体所在,早就就已经不清楚了,唐代人当然也不会知道,只是用来指称匈奴罢了。「龙城」在唐人诗中,早已泛化,典故化,不再指具体的匈奴祭天之地,而是泛指北部边境。
南北朝·刘孝绰【奉和湘东王应令诗】「寄语龙城下,讵知书信难」
北魏温子升【凉州乐歌二首】之二「路出玉门关,城接龙城坂」
何逊【学古诗三首】之三「日隐龙城雾,尘起玉关风」
徐陵【长相思二首】「长相思。望归难、传闻奉诏戍皋兰。龙城远、雁门寒。」
长孙无忌【五言奉和行经破薛举战地应诏】
「鸣銮出雁塞、叠鼓入龙城」
李义府【和边城秋气早】「霜结龙城吹、水照龟林月」
虞世南【从军行二首】涂山烽候惊、弥节度龙城。」
武元衡【石州城】「楼兰径百战,更道戍龙城。」
沈佺期【杂诗三首】其三「谁能将旌鼔,一为取龙城」
吴均【渡易水】「扬鞭渡易水,直至龙城西」
韩愈【赠别元十八协律】(其六)「寄书龙城守,君骥何时秣」
柳宗元【种木槲花】「只因长作龙城守,剩种庭前木槲花」
常建【塞下】「铁马胡裘出汉营,分麾百道救龙城」
其中【全唐诗】中出现「龙城」四十多例,除了偶有指柳州者,大多都是指北部边境,未见有指卢龙或陇城者。王昌龄【出塞】中的「龙城」,自然应该指的就是北部边境。【乐府诗集】卷八十载「近代辞曲」【盖罗缝】,即由王昌龄【出塞】改编而成的乐府诗,诗云「但愿龙庭飞将在」。龙城,亦作龙庭。前引【汉书】:五月大会龙城。龙庭的泛指匈奴骑兵,荀悦【汉纪】正作「龙庭」。王昌龄【出塞】中的「龙城」,即为「龙庭」,本为匈奴境内祭天、大会之处,龙城也同样是泛指北部边境,更可相印证。
在唐代以前也有诗人将「李广」与「龙城」联系在一起,如:南朝梁吴均【战城南】 :忽值胡关静,匈奴遂两分。天山已半出,龙城无片云。汉世平如此,何用李将军?后来晚唐诗人温庭筠的【伤将军】:昔年戎虏犯榆关,一败龙城匹马还。侯印不闻封李广,别人丘垄似天山。此诗也将李广和龙城联系在一起。当然温庭筠作为晚唐诗人距离王昌龄去世要晚了六七十年,但是「龙城」在唐代的词语化、典故化,不再是单纯的具体地名。诗人写诗,自然是遵循当时一般的用语习惯和称谓习惯,而不是考证龙城在汉代指何地然后才写进诗中的。
「但使龙城飞将在」是倒装句,可以理解为「但使飞将在龙城」或者「但使龙城有飞将」的意思。明代诗人曹学佺【马市歌为陈道源作】「惜无飞将在龙城」,可见曹氏亦将王昌龄诗句理解为倒装句。因此,王昌龄诗称「但使龙城飞将在」,是没有问题的。王昌龄诗中用「龙城」泛指边境,并与「飞将」连用,符合当时的表述习惯,并不能算什么错误。如果非要说「错误」,那也是「龙城」这一地名在人们的语言观念中的历史演变造成的,并非王昌龄本人的错误。
很多诗中的「龙城」其实没有实指某地之意,都是借指或泛指北方边境,有的甚至出于艺术夸张的需要而不顾地理方位。大多数作品里带有「龙城」的诗人在创作以边塞生活为主题的诗歌时,有时舍弃原始本意,仅取其在北方地理位置上泛指,形成一个艺术化、典故化的地理概念。即借指边城边关、或泛指边塞边境。故在解读时,不可将其拘泥或坐实为某一具体地点,否则、就会像颜之推等人那样的对艺术作品误解的覆辙。
五、「龙城飞将」到底是谁,是否「飞将」就指的是「李广」?
许多诗词中「飞将」不一定就是李广,比如隋朝卢思道【从军行】
朔方烽火照甘泉,长安飞将出祁连。
犀渠玉剑良家子,白马金羁侠少年。
平明偃月屯右地,薄暮鱼丽逐左贤。
谷中石虎经衔箭,山上金人曾祭天。
天涯一去无穷已,蓟门迢递三千里。
朝见马岭黄沙合,夕望龙城阵云起。
庭中奇树已堪攀,塞外征人殊未还。
白雪初下天山外,浮云直向五原间。
关山万里不可越,谁能坐对芳菲月。
流水本自断人肠,坚冰旧来伤马骨。
边庭节物与华异,冬霰秋霜春不歇。
长风萧萧渡水来,归雁连连映天没。
从军行,军行万里出龙庭,单于渭桥今已拜,将军何处觅功名。」
此「长安飞将」很明显用的霍去病的典故来写的,当然这首诗里用的不止霍去病一个人的典故,李广和卫青的也有。
唐朝还有很多提到了飞将却不是指李广的诗词:
①汉家飞将下天来,马箠一挥门洞开。—刘禹锡(唐)【平蔡州三首】
这首的「飞将」写的是李愬。背景是唐宪宗元和十二年817年,唐王朝在宰相「裴度」的主持下,由「李愬」率军雪夜袭破蔡州,生擒了割据抗命的「淮西」藩帅「吴元济」。刘禹锡满怀激情地写作这三首诗,热烈赞颂这一重大胜利。
②边服胡尘起,长安汉将飞。—李隆基(唐)【旋师喜捷】
李隆基这首的飞将也是李愬,和刘禹锡那个背景一模一样,也是李愬率军雪夜袭破蔡州,生擒了割据抗命的淮西藩帅吴元济,班师回朝后李隆基为庆祝这次大胜而作。
③今北军羽骑,万弩齐发;山西飞将,百道争先。扫荡之期,在于晷刻,然赏罚必信,惩劝在焉。——李隆基(唐)【讨吐蕃制】
这个李隆基写的也不是李广,而是泛指当时的唐军。
④朕所以求鸷鹗于累百,得飞将于无双,总率诸军,以临贼境。——(唐)唐武宗【赐石雄诏意】
这个唐武宗的诏书里的「飞将」是石雄
⑤吾友从军在河上,腰佩吴钩佐飞将。—李涉(唐)寄河阳从事杨潜】
这个「飞将」指的是令狐楚
⑥故老思飞将,何时议筑坛。—杜甫()唐【秦州杂诗二十首】
这个飞将指的是韩信
⑦天子金坛拜飞将,单于玉塞振佳兵。李贺(唐)【从军行】
这个飞将也是韩信
⑧弟兄间世真飞将,貔虎归时似故乡。 —杨巨源述(唐)【旧纪勋寄太原李光颜侍中二首】
这个飞将写的是李光颜
⑨铁岭探人迷鸟道,阴山飞将湿貂裘。—翁绶(唐)【横吹曲辞·雨雪曲】
这个飞将说的也不是李广,可能是卫青或者泛指。
历史上被记载称为「飞将」或者「飞将军」的人也有很多,并不是仅仅只有李广:
1)李广:广居右北平,匈奴闻之,号曰「汉之飞将军」,避之数岁,不敢入右北平。—【史记·李将军列传】
2)吕布:布便弓馬,膂力過人,號為飛將。—【三国志】
3)单雄信:【旧唐书】单雄信者, 曹州人也。翟让与之友善。少骁健 , 尤能马上用枪 ,密军号为「飞将」。
4)张琮:【南安懿公碑】:然則輕車飛將,靡刺舉之方。
这些都是唐玄宗以前的飞将。
还有其他的飞将:
5)裴问:从谏妻弟裴问守邢州,有募兵五百,号「夜飞将」。
6)李克用:雁门节度使李克用神传将略,天付忠贞,机谋与武艺皆优,臣节共本心相称。杀贼无非手刃,入阵率以身先,可谓雄才,得名「飞将」。
7)杨业:汉家「飞将」领熊罴,死战燕山护我师;威信仇方名不来,至今遗祠雁门关。——北宋苏颂【和仲巽过古北口杨无敌庙】
8)向宝:宝善骑射,年十四,与敌战,斩首二级。及壮,以勇闻。有虎踞五原卑邪州,东西百里断人迹,宝一矢殪之。道过潼关,巨盗郭邈山多载关中金帛、子女,宝射走之,尽得其所掠。尝至太原,梁适射弩再中的,授宝矢射之,四发三中。适曰:「今之「飞将」也。」神宗称其勇,以比薛仁贵。及死,厚恤其家。——【宋史】
9)阮进:进骁捷称「飞将」。——【东南纪事】
10)孙克咸:克咸名临,负文武才略,倚马千言立就,能开五石弓,善左右射。短小精悍,自号「飞将军」。——【板桥杂记】
11)刘锦棠:在消灭阿古柏的战役里,外国人惊叹清军行动的神速,称刘锦棠为「飞将军」。
12)蒋鼎文:国民党「双料」高级将领,在国民党军队内部,他不仅被称为蒋介石的「五虎上将」 之一,而且还被称为是何应钦的「四大金刚」之一。任委员,台湾当局领导人办公室国策顾问等职。在中原大战时,蒋鼎文部奔走于陇海、津浦两线及其中间地带,行动迅捷,飘忽不定,被称为「飞将」。
13)孙元良:国民党第22集团军司令员,一直打败仗一直撤退,被我军赐名「飞将军」,叫做孙跑跑。
由以上的「飞将军」和「飞将」可以看出李广并不能把「飞将军」和「飞将」垄断,看到「飞将军」或者「飞将」就理解为李广,其实只是一种知识面的狭隘和对于李广老将军悲情故事影响太深的条件反射,而不是说作者就一定是这个意思。
六、古代是否有文人学者以敌方地名冠将军之号前?
阎若璩说龙城明明属匈奴中,岂得冠于飞将上哉?这是他认为「龙城」是「卢城」之讹的理由之一。大概意思是,龙城是匈奴之地,而李广是汉朝将军,岂能称之为「龙城飞将」。我国古代确实有以地名代指人物的习惯,但是一般习惯上是以姓氏+家乡或者姓氏+任职/居住地为多,比如刘表因为在荆州做荆州牧所以被称作「刘荆州」;柳宗元在柳州做刺史被称作「柳柳州」;杜甫因祖籍长安杜陵,也曾在这里居住,自号「少陵野老」所以别称为「杜少陵」。也有以立功的地方+官职代指的,比如李广利尊号「贰师将军」,翻译过来就是「在贰师城取得过胜利的将军」。唐朝李益的【塞下曲】中「请书塞北阴山石,愿比燕然车骑功」和翁绶的【横吹曲辞·雨雪曲】「铁岭探人迷鸟道,阴山飞将湿貂裘。」里的「燕然车骑」和「阴山飞将」就都是以敌方地名+将军号的用法,「燕然车骑」翻译就是「在燕然山勒石记功的车骑将军窦宪」,「阴山飞将」就是「在阴山大败匈奴骑马如飞的将军」「龙城飞将」也应直译为「在龙城取得过大胜的行军如飞的将军」,而【史记 淮南衡山列传】里太史公也记载了大将军卫青「骑上下山如飞」,所以「龙城飞将」当指卫青无疑。
六、王昌龄【出塞】二首诗的创作背景
王昌龄的边塞诗,细细看来都是可以找到相应的历史背景的,开元十二年甲子(724年),王昌龄二十七岁年前后,赴河陇,出玉门,想要寻求建功立业。后王昌龄回到关内考取功名,开元十五年(727年),登进士第,任秘书省校书郎。其著名之边塞诗,大约作于此时。而且【出塞】一共连着有两首:
其一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其二
骝马新跨白玉鞍,战罢沙场月色寒。
城头铁鼓声犹震,匣里金刀血未干。
第一首王昌龄并没有对边塞风光进行细致的描绘,他只是选取了征戍生活中的一个典型画面来揭示士卒的内心世界。景物描写只是用来刻划人物思想感情的一种手段,汉关秦月,无不是融情入景,浸透了人物的感情色彩,四行诗里,深沉含蓄,耐人寻味。诗人把复杂的内容熔铸通过对边疆景物和征人心理的描绘,表现的内容是复杂的。既有对久戍士卒的浓厚同情和结束这种边防不顾局面的愿望;又流露了对朝廷不能选贤任能的不满,同时又以大局为重,认识到战争的正义性,因而个人利益服从国家安全的需要,发出了"不教胡马度阴山"的誓言,洋溢着爱国激情。很多人,甚至语文课本都认为王昌龄的【出塞】写的的是对守将的渴求和反战的反思,并且说王昌龄的才华和抱负,没能无法施展,所以对战争持批判态度。但是实际上这种说法其实只是把自己的反战想法强加给诗人。从第一首诗以雄劲的笔触,我们可以看出诗人对当时的边塞战争生活作了高度的艺术概括,慨叹边战不断以及国无良将,反映出人民要求平息边患享受安定生活的美好愿望;第二首更是诗描写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战斗刚刚结束时的情景。勇敢的骑士跨上装着白玉装饰马鞍的枣红马出发了,战斗结束的时候沙场上已经撒下寒冷的月光,可见这场战斗是多么的艰辛和激烈,这时城头上的战鼓声仿佛还在旷野上咚咚回荡,而刀鞘里金刀上的血迹还没有凝结。诗人用寥寥数笔,就把将士英武的气概和胜利者的神态生动地呈现出来。给骏马配上再美不过的白玉鞍桥,可以想见这马上骑手的威风。这英武的骑士是手持"金刀"(即金错刀)奋战沙场的。这骑士披一身月色,顶凛冽寒风,鏖战而归。但他全副精神仍沉浸在烟尘滚滚的沙场,那咚咚的进击鼓声还响彻耳畔。这风度轩昂、勇武不凡、充满自信的骑士,就是诗人心目中唐军将官的形象,也是诗人矢志抗敌、无时无刻不意欲拼搏战场的心灵写照。"城头铁鼓声犹震,匣里金刀血未干。"这实在是一个坚定的爱国者从耿耿赤心发出的雄壮的呐喊,也分明寄寓着诗人的殷切希望。这首诗抒写自信、进取、开拓为特征的传统尚武精神,风格刚健、清新。诗人描写战争的胜利,不在于字面,而在于构成一种气氛。诗歌选取战斗生活一个片段,以"骡马""沙场""铁鼓""金刀"这首诗抒写自信、进取、开拓为特征的传统尚武精神,风格刚健、清新。诗人描写战争的胜利,不在于字面,而在于构成一种气氛。诗歌选取战斗生活的一个片段,以"骡马""沙场""铁鼓""金刀"等战争意象串成一系列战斗生活的画面,战斗的激烈与战场的肃杀尽在其中。诗头"新跨"一词将战士风风火火、迎接战斗的激情表达得淋漓尽致,而诗尾以"血未干"这样一幅看似血腥的场景描写战士的内心-﹣热血并未因为战斗的结束而冷却。这种激烈肃杀的气氛,生动地表现出战士的飒爽英姿和激昂振奋的风貌。作者在这首诗中抓住战斗刚刚结束的场面加以写,塑造了一个英姿飒爽、勇猛善战的将军形象,情地歌颂了将士们为国杀敌立功的勇敢精神。抒写了进取、自信和开拓为特征的传统尚武精神,风格刚健清新。诗人描写战争的胜利不在于字面,而在于构成一种雄浑壮烈和昂扬的气氛。生动描绘了将士们的英雄气概,充分表现了胜利者的骄傲神态。全组诗意境雄浑,格调昂扬,语言凝炼明快。两首诗都此句气势豪迈,铿锵有力,融抒情与议论为一体,直接抒发戍边战士巩固边防的愿望和保卫国家的壮志,洋溢着爱国激情和民族自豪感,展示了唐代文人抒发忧国忧民之情的魄力和气魄。符合诗人希望出塞后像卫青一样建功立业,保家卫国,使敌人不敢南下牧马。
六、王昌龄另一首提到龙城诗
【从军行二首】
向夕临大荒,朔风轸归虑。
平沙万里馀,飞鸟宿何处。
虏骑猎长原,翩翩傍河去。
边声摇白草,海气生黄雾。
百战苦风尘,十年履霜露。
虽投定远笔,未坐将军树。
早知行路难,悔不理章句。
秋草马蹄轻,角弓持弦急。
去为龙城战,正值胡兵袭。
军气横大荒,战酣日将入。
长风金鼓动,白露铁衣湿。
四起愁边声,南庭时伫立。
断蓬孤自转,寒雁飞相及。
万里云沙涨,平原冰霰涩。
惟闻汉使还,独向刀环泣。
描写诗人自己像班超一样投笔从戎建功立业,然而边塞荒凉苦寒,凄凉孤寂,戍边多年却还是功业难成,而产生歧路彷徨的矛盾心情和懊悔之情。然「悔」虽是一时激愤之语,但细细体味,亦在情理之中,传达出更多的辛酸与无奈。
七、王昌龄其他写卫青的诗:
【从军行】其一
大将军出战,白日暗榆关。
三面黄金甲,单于破胆还。
王昌龄还有一首专门写卫青的诗,这首诗描写了漠北之战时,大将军卫青在漠北以武钢车为辅助,纵左右五千骑击单于万骑,突然起风沙,天色暗沉变黑,不复相见,卫青最终指挥汉军包围单于,单于被汉军吓到,乘着天黑逃盾,从此漠南无王庭。 用典来自【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而适值大将军军出塞千余里,见单于兵陈而待,于是大将军令武刚车自环为营,而纵五千骑往当匈奴。匈奴亦纵可万骑。会日且入,大风起,沙砾击面,两军不相见,汉益纵左右翼绕单于。单于视汉兵多,而士马尚彊,战而匈奴不利,薄莫,单于遂乘六驘,壮骑可数百,直冒汉围西北驰去。」
综上所有,王昌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里的「龙城飞将」已经将其必是李广的说法破除,龙城跟李广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讲都毫无关系。另外根据上下文「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阴山(河套平原)是卫青打败白羊王娄烦王抢夺回来的,汉武帝元朔二年建立了朔方郡,元朔五年建立了西河郡,可以说阴山下之战就是卫青的代表战之一,现在还有说法卫青庐山墓就是阴山的样子。所以此诗中「龙城飞将」就是打败匈奴夺回阴山,匈奴被迫搬家漠北,从此漠南无王庭,匈奴不敢南下牧马的卫青。如果非要死板的说「飞将」就是李广,那么也是要么卫青和李广都有;要么就是泛指所有守卫边疆的战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