锂枝晶最大的危害是可能造成电池内部短路,但是电池内部短路的原因有多种可能性,实际使用中的内部短路大都是因为生产过程中的颗粒异物夹杂在隔膜和极片之间造成内部短路,锂枝晶并不是常见的内部短路原因。
针刺试验并不能模拟锂枝晶的危害,针刺试验最初就是为了测试电池在极端破坏作用下的反应,并不能模拟电池内部短路(虽然针刺试验通常被认为是内短的模拟测试),2006年左右日本最早开展了电池内部短路测试标准(JIS C 8714:2007)的制定,并制定了内部短路测试标准,用规定形状的金属颗粒放置在隔膜和极片之间,再施加压力直至引发内部短路。后续2010年左右,美国sadia国家实验室又有单纯用压力引发内部短路测试的研究出现。但无论哪种测试方法都没有能够得到广泛的认可可以完美的模拟出电池内部短路。
从电池测试规范的发展来看,国外从2000年左右开始就有以模块和PACK测试为主的趋势,电池单体级别的测试并不是电池评价的重点,因为按照目前电池比能量发展水平及实际安全表现来看,三元材料的单体电池在220Wh/kg以上的比能量时就很难通过极端的针刺试验,铁锂电池在170Wh/kg以上的比能量时在针刺试验中的破坏力也明显加剧。在这个实际情况下,一味的要求电池单体本身就能够具备良好的安全性不太现实,电池的安全性能更多的要依靠PACK设计来改善和提高,测试PACK的整体安全性能更符合实际使用情况,也更为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