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去提啥大陆的电瓶车是因为禁摩发展起来的,即便现在把新国标(25码的最高时速,55kg的最大整备质量,0.4千瓦的最大电机功率)严格执行落地,那些打擦边球解限的电瓶车通通限制住,外加完全不禁摩,电瓶车依旧会是主流
一台好一些的一线品牌续航30-50km的电瓶车落地也就三千块,三千块拿去选摩托车基本上只能去地平线里面看,基本上五六千才能选到入门级质量还算过得去的摩托车
更别提使用成本了,电瓶车充电约等于不要钱,不需要加汽油不需要换机油,不需要买交强险不需要靠驾照上路,外加电瓶车没有发动机带来的震动,更别提电瓶车不会存在被排气管烫到的问题,不知道有多少cg125车主和挡泥板的大腿上有着「青春」的印记
摩托车相比之下最大优势在于续航,这也是我本人入手了一台小踏板的原因之一(但是不是决定性因素,具体原因一会说),但是在城市通勤上下班往返基本上单日在30km以内的前提下这个优势也被电瓶车轻轻松松能达到的续航给埋没了,相比之下电瓶车最大的劣势并不是续航本身,而是低电量时加速和最高时速下降带来的变差的驾驶体验和电瓶衰减严重的情况下更换电瓶的成本,但是驾驶体验对于绝大部分通勤用户来说压根就不是重点,能把我从a点安全的带到b点就行,不太考虑别的,相对来说更换电瓶的成本才是电瓶车最大的劣势,但是摩托车的价格很多时候又把这个劣势抹平了
顺带提一下快递和外卖小哥们的选择,对于我们日常通勤来说电瓶车充电的费用和摩托车加油的费用都是忽略不计的,但是这对于单日动辄100km+的这俩群体来油钱就是他们最大的工作成本之一,相比之下充电成本对于他们来说虽然算不上忽略不计但是至少比油钱少多了,也就闪送这个比较特殊的群体相比之下可能摩托车优势会大一点
至于其他摩托车的优势,比如说多了一个很重要的储物空间(马桶),驾驶质感完爆电瓶车,有很好的机械感和声浪等等,都是我选择摩托车的原因,但是这些点都不是大部分通勤用户们考虑的重点,重视驾驶质感的基本上有条件的都会直接选择去买四轮(经济条件好路况条件),只有极少数想追求风和自由的会坚持选择摩托车
我个人现在出门代步的两轮交通工具基本上选择了摩托车的最主要原因是可以低成本的打擦边球载人,我居住在上海浦西进内环内三四个红绿灯的位置,外牌黄牌几乎没多大生存环境,吃套餐的概率很大,而不仅黄A我连蓝A和黄C都买不起,而限行区域是浦西内环外的蓝C自然就成为了我的首选,一方面我是沪开头的,交警一般看到沪开头的尤其是沪蓝牌的闯禁一般都放的比较松,另一方面摩托车牌照毕竟是挂摩托车屁股后面的,外加上海套合格证上蓝牌的110、125、150踏板遍地都是和几乎一模一样车型许多人上的是黄牌甚至黄A车混在一起,交警不看屁股压根无法判断我是黄牌还是蓝牌,所以我很多时候载成年人只要不太明目张胆交警基本不管,这是电瓶车所做不到的,这点是我会选择摩托车的核心原因
至于某省摩托车更加普遍,主要原因一是电瓶车在那边并不便宜,好像折合人民币要一万多,这个价格稍微加一点点就能买入门踏板摩托车了……还有一个是在电瓶车技术发展起来之前整个岛就已经遍地都是摩托车了,有那个基础在那自然后人会先入为主的选择摩托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