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雷军的营销模式从他之前一次访谈中可以有大概的了解;
雷军之前在一次访谈中说到他和一些高管去美国出差,然后几个高管都是美国超市Costco采购了很多生活用品;
雷军就觉得中国是制造业大国,为什么你们要那么麻烦在美国买东西,国内什么东西买不到?
然后同事和他说买了两个新秀丽的旅行箱,让雷军猜多少钱,雷军说国内这两个箱子大概9000,我猜3000?同事说no,两个箱子折合人民币900;
这个结果让雷军很诧异,第二天特地亲自去Costco逛了一圈,15分钟后他就分析出Costco的运营模式;
1:超市里的所有东西都是公司的董事和高层亲自使用过的产品,所以品质质量都有保证;
2:SKU项目数不会太多,超市内4-5000个产品,每个单项基本2-3个产品,不会给顾客太多的选择困难;
3:毛利率极低,通常在5-10%,毛利率超过14%要经过董事会审批,然后从来没有通过;
4:做好产品服务品质
5:和山姆超市和沃尔玛定位底层客户不同,Costco定位的是美国中产阶级用户;
最后的效果就是很多美国中产要买东西都直接去Costco,看到需要的就买,品质不用担心,价格也不用比较。Costco中没有的产品再考虑去其他地方买。
当然由于国内的采购习惯和美国有很大差异,我们更习惯从街边超市或者便利店零散采购,而不是像老美那样每周开车逛次超市买半个月的生活用品,所以目前国内开的不多。
而国内目前能做到比较类似的就是胖东来,小米也比较接近;
起码如果我爸妈和我说今天去逛街买了万八千的东西,如果说是在小米店里买的那我会比较放心,不会上当受骗花什么冤枉钱;
转回到小米Su7上,就如同上面的模式:
车辆每个细节和设计都是他和团队共同验证考量,甚至一起去考赛车驾照;
车型目前也不多,就SU7三款,SU7 Ultra和年中发布的YU7
价格上前期照雷军说法是含泪亏本卖,后期产能上来再赚钱;
定位年轻人给自己人生奖励的第一辆车,对标行业标杆特斯拉。
车辆品质再各家自媒体和评测机构放大镜式的考验下取得了极好的反响。
是很典型的小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