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位大佬 @Will.liu @小杰仔 都从专业的技术角度,解释了两个的区别。
已经没有什么可以补充的了,但我对结论其实有些自己看法。
各类关于智能驾驶传感器理论和实验结论,无一例外全部证明了激光雷达的优势。
实验室的数据是一回事,商业化是一回事 ——
而且自动驾驶这类高度依赖大数据和算法的模式,没有足够的数据量,就连激光雷达本身都不一定靠谱。
自动驾驶有两条技术路线
但目前比较诡异的情况是:
走单车智能路线的特斯拉,反而逐渐弱化激光雷达,开始走纯视觉路线(甚至直接宣布取消激光雷达)。
而国内主导走车路协同技术路线的新势力,往往在新品上很舍得堆料,各类激光雷达和算力都堆满。
按理说,特斯来应该用越来越好的传感器,如谷歌Waymo那样,全副武装。
而国内新能源应该越来越简化车内算力,更多利用国内智慧城市的基础建设。
如其它大佬提到的,激光雷达:优势非常好,数据精度高,距离远,但唯一的缺点,就是 太贵了 。
到底有多贵呢?
以2020年的价格计算
主激光雷达,做到200米范围的,国内人民币5万,海外的要3万美金(合计20万)加上辅助激光雷达,整车用激光雷达方案,即使用国产方案,去到小10万的成本了(这也是稍微带上激光雷达新能源车,基本都在25万以上的价位)。
而毫米波雷达价格呢?
即使贵一点的,也就几百块钱,而且还是人民币。
买个30万的新能源车,10万块钱给了电池,10万块钱给了智能驾驶传感器和计算平台,不就是等同于10万块钱的燃油车配置了吗?这哪里有什么商业竞争力?
花费近三分之一的钱,用在短期内很难全部发挥实力的智能驾驶,这样的消费者,不是冤大头是什么?
所以,从商业的角度来看,入门级自动驾驶车辆,根本不可能支撑的起来激光雷达这类天之骄子的身份——除非价格降低到和毫米波雷达一样的成本。
而自动驾驶,这类极度依赖海量大数据支持的模式,如果一开始就没有海量大数据,就永远不可能有自动驾驶。
从这个角度看依赖毫米波雷达和视觉摄像头的智能驾驶学派,其实才应该是主流。
说回车路协同技术路线:
激光雷达,其实想要解决的事远距离的障碍物探测,但在城市道路上,如果真正的智慧城市基建完善之后,其实激光雷达的方案是完全有更完美的替代方案的。
用5G这类极低延迟极高带宽的数据作为传输,用北斗这类厘米级精度的地图作为辅助定位,同时结合车辆开放的数据交换平台,以及连通智慧城市本身的IOT大数据,想要解决200米范围外的的障碍物检测,岂不更简单,而且还便宜?
说说智能驾驶的风险:
肯定是有风险的,但任何巨大的变革和创新,几乎无一例外都是踩着尸骨累累起来的,看看福特T型车的历史,或者搜落下化工学上的进步,甚至近代医学的进步。
指望一步到位达到100%安全是几乎不可能的,但随着技术进步无限接近100%安全倒是可以期待的。
目前来说,虽然对于智能驾驶非常看好和乐观,现阶段,我只是不想成为数据统计当中的分子,还是老老实实作为分母去。
补充下:
如果你真的想要了解激光雷达,毫米波雷达,雷达,视觉方案,还有智能驾驶的智能路线之争,可以参考这几本教材,比目前大部分自媒体和行业论坛的文章都要深刻。
回归到信息源,去开荒。
如果对新能源汽车和智能驾驶感兴趣,那么最近我阅读过的书单,可能非常适合从零基础的小白:
想了解新能源汽车这个行业,能看什么书籍或资料?
欢迎评论区互动,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