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有那么一群人的思想,固守着一种令人匪夷所思的价值观——国产不可能比合资牛逼。
他们的眼里,似乎合资品牌无论定价多不合理,都自带光环;而国产品牌,即便在性价比、技术创新上不断突破,也难以获得同等的尊重与认同。
比亚迪,一个在国内新能源领域深耕多年的企业,它的发展历程本身就是一部励志史。从最初的模仿到如今的创新引领,比亚迪在电池技术、电机电控等方面取得了全球瞩目的成就。
不管是极致省油节能的DM技术,还是在仰望系列上各种黑科技,比亚迪可以说是同时在探索新能源汽车的上限和下限。
往下说,7.98万的秦Plus荣耀版和NEDC油耗2.9L的DM5.0,是基于比亚迪全栈自研自产垂直整合的度量衡,只要成本做不过比亚迪的,都会被比亚迪卷死。
当然,会有同行说,你这样就是恶意做低价,搞得大家都没有毛利了,不利于行业。
但为啥比亚迪做了就能赚钱,你为啥就不行呢?
而且比亚迪往上走,云辇,易四方,璇玑也都是在探索汽车智能化的上限啊。
所以比亚迪对于汽车行业的意义,就是作为一个卷王,不断提高全价位段的竞争烈度,在不同技术上不停创新进步,让还有余力的友商使出全力,让劣质产能赶紧出清。
而这些成就的背后,正是无数次的研发投入、无数次的工艺优化和无数次的生产效率提升带来的成本优势。
然而,偏偏有人对这一切视而不见,只因「价格低」就嗤之以鼻,甚至将其视为「低端」的标志。试问,难道技术的进步、成本的合理控制,就是为了维持高价,好让一部分人享受虚无缥缈的品牌优越感吗?
再谈谈华为。华为对于汽车行业的意义更是毋庸置疑,华为ADS作为中国最强智驾,不管是媒体口碑,用户认知,使用体验,都是最领先的。
相比比亚迪更多在机械层面和工程技术上卷行业,华为则是在智能化上推动行业往前走。
从问界M5智驾版出现,25W以上价位都必须标配高阶智能驾驶了,这也就意味着汽车的电子架构,智能化水平要到一个相当的高度,不然就跟不上市场的竞争烈度。
更重要的是,智驾技术是中国汽车行业在体验上集体绝对意义普遍远超海外品牌的先进技术,用智驾作为高端汽车的分水岭,意味着合资车永远也上不了桌了,或者只能用中国的供应商方案来竞争。
这比以前中国汽车用洋发动机还要命,发动机只是一个动力部件,而智能化是对整车机械层到智能层全面的接管控制,是完全的灵魂掏空。
不给中国人掏空?那你反正也打不过我,可以去死啊。
所以能够让消费者认可智驾,并且形成和高端化绑定的认知,这相当于是拿到了汽车行业的制空权。
智驾是中国汽车的空军,比亚迪的DM技术就是沟壕和碉堡。
而制海权,就是像仰望,问界M9这样,在豪华车50W市场能拿到超越传统海外豪华车份额的高端品牌。
大家肯定很好奇,国产车已经发展这么多年了,最近五年更是爆发式发展,为什么还有很多人觉得跟着合资车后面吃屎是最佳选项?
其实道理很简单,合资车还没被彻底打死,还有庞大的产业链,养着一大堆觉得合资车不进步,国产车也不准进步的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