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星空 > 汽车

日本发动机十分先进,却敢向任何一国出售,为何不怕技术泄露?

2022-03-16汽车

能提出这种问题,说明你没搞过制造业。

一、制造业产品都看的到、摸得见,为什么不怕技术泄露呢?

只要机器能买的回来,就能拆,只要拆就能,看的见摸得着的,所以机器的构造或者结构就能看清楚,但是一般是有价值、有时候甚至没有价值的设计/结构,企业都会申请专利, 专利壁垒是技术不怕泄露的核心之一。

最典型的就是丰田上个世纪90年代就在搞的油电混动技术THS(功率分流路线),明明确实是可以节油,而且结构也很简单,通过一个行星轮就可以实现,为什么这么多年大家不做跟着做, 是因为绕不开它的专利,要做就给专利费 。直到大家走了另一条路,插电混,通过电机加持在传统系统中不同位置(P0-P1-P2-P3-P4-P5),形成可串联、可并联、可混联的多种混动方式,本田的i-MMD、比亚迪的DM-i、长城的DHT都属于这种方式。

二、制造业即便没有专利,也抄袭不了

只要上过大学,你一定听过天坑专业,天坑专业必涵盖机械、材料、热动。

而这三个专业又是制造业的基石,为什么说制造业即便没有专利,也抄袭不了。

(1)材料:

材料的配方和加工工艺抄袭不了。 这样的故事不胜枚举,就说我们引以为傲的高铁来说,直至今日,轴承依然需要靠进口,无论是轴承钢、制造工艺、机加工设备及工具与国外有差距。无论是第一钢生产国家啊,为什么不直接抄呢,抄不到啊,这东西怎么抄。轴承钢是高碳钢,含碳1%,含铬1.5%,材料的纯度怎么提高到6个9、铁水融化到多少度什么时候添加碳、铬,什么温度结晶、怎么保证结晶的颗粒均匀、什么温度出胚,有没有其他我们未知的工艺,这需要多年的研发和积累,并不是把人家的轴承钢拿过来切开做个镜像分析就能做出来的。

(2)机械:

机械加工工艺、机械制造精度、机械公差设计 这三点是抄不到的,只能靠自己不断的摸索和积累。举个例子,漏油漏水几乎是所有发动机都无法绕开的话题,本质上就是密封问题,那么看似简单,直接封住就好了,为什么密封水平会有这么大的差异。就拿缸盖与缸体之间的垫片来说,垫片用几层、密封筋和凸筋的位置放在哪儿、密封筋和凸筋的设计关系是什么、密封筋设计多高、凸筋应该设计多高、焊点应该设计在哪儿都是需要不断摸索和积累,这些很多时候仿真无法能完全模拟出来。因为,缸体缸盖受热后有形变、而且不同位置处因温度不同,形变不同、还要叠加上他们受到的动力冲击、振动等影响,实际情况远远不是仿真能够表征的,所以只有真正做过的人才知道,就一片小小的缸垫有多难。

更不用说至今都需要依靠国外的几家大的tire1的高压油轨总成。

(3)热动:

内燃机燃烧涉及到气动流动(流速、湍动能等)、燃料与助燃剂的配比以及混合均匀性(油气混合雾化效果)、燃烧温度、喷油时刻、点火时刻、气门开闭时刻等等,这些是抄不到的。国内在热动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比机械材料更大,上至飞机上的涡轮发动机,下至汽车、轮船上的内燃机,国产依然处于能做,但做不到高精尖。首先就是热力学、流体力学与国外在基础理论上的巨大差距,其次,就算理论补齐,本身热动就更加需要通过试验来积累,而我们发展时间短,研究少、积累浅。比如比亚迪的DM-i搭载的43%热效率的1.5L自然吸气发动机,是通过和AVL合作研发的,这款发动机单论复杂程度以及新技术的应用,并没有很突出,仅有一个EGR系统还算近几年比较先进一点的,仅凭不多的新技术,但能做到43%的热效率,真要归功于燃烧做的好。燃烧是看不到摸不着的东西,你可以用透明缸体材料模拟单缸机的燃烧情况,但这完全不足以模拟实际情况,内燃机内通常要达到800-900摄氏度,同时多缸机的谐振效应、各缸相互之间的影响,很难模拟出,只能是通过试验一点点摸索,需要巨大的财力物力以及时间的堆积。

三、日本的发动机技术先进吗?

不好意思,只能说比自主先进,和老牌资本主义发达国家比,并没有什么优势。

日本喜欢做成熟技术,比如把自吸不断优化,不断提升。在中低端车市场确实有日本的一席之地,毕竟马自达有创驰蓝天发动机、本田有地球梦、丰田有双擎。

而德系喜欢做新技术,比如最早使用增压器、VVL等,不用说超跑,就宝马的B48、B58和奔驰的M256/264/274/278都是碾压日系的存在。

但只要比我们先进,就值得我们学习,所以以上都是我们不断学习和对标的产品,其实抄袭本就是吸收消化的一步,在完全没有经验的情况下,不失为一种办法,但是总归要踏踏实实的潜心研发、耐得住寂寞、厚积薄发、掌握核心技术,「等靠要」是无法立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