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认为如果单凭自动驾驶功能,想要安心出行很困难。
大家有没有听说过幽灵堵车?
我们都知道开快车危险,所以这点自觉是有的。但依然无法避免安全事故,重要原因就是它。
其实幽灵堵车经常发生,不信看看以下几种是不是经常遇到呢:
- 强行加塞、无缘无故踩急刹车;
![](https://picx.zhimg.com/50/v2-b521a7b45ffdc0caa627b68dca973c8a_720w.gif?source=2c26e567)
2. 前方车辆开的速度非常慢,导致后面堵车,但超过这辆车后,发现只有它开得慢而已;
![](https://pic1.zhimg.com/50/v2-2f76bc44cce98515e8fd37579ea7f05c_720w.gif?source=2c26e567)
3. 前方这辆没有按照交通规则行车,比如在绿灯的时候就停车了,无形中降低了红绿灯通行率;同理,绿灯起步过慢也会降低通行率,增加撞车风险。
![](https://picx.zhimg.com/50/v2-409c3f0b95ba068e3a9a48e26605567a_720w.gif?source=2c26e567)
既然幽灵堵车是由人引发的,那就使用自动驾驶技术来解决最好啦。
可事与愿违,想要通过自动驾驶完全解决幽灵堵车非常困难。因为出现在交通道路上还有行人、其他交通工具,甚至还有动物等,而且我们还得考虑交通设备和通讯故障等影响。
这说明,自动驾驶可以提高出行效率、整体安全水平,但要它100%确保安全不现实。
所以你看沃尔沃本月初发布的这支「未来」视频,就重点提及了主被动安全技术(以及电池安全技术)的重要性。
![](https://img.jasve.com/2025-2/1aff27a0056eff22f25c8280a6cdc828.webp)
电池安全与我本次想要讨论的「幽灵堵车」相关性不大,就不做详细展开了。我之前解答过纯电动汽车要达到何种涉水能力,现简单总结如下:
「根据 GB/T 31467.3【电动汽车用锂离子动力蓄电池包和系统 第3部分:安全性要求与测试方法】和 GB/T4208-2017【外壳防护等级 (IP 代码 )】规定,电池包防水等级需≥IPX7。也就是要看能不能经受住短时(2h)浸水试验,蓄电池包或系统无着火或爆炸等现象。」
想要了解高阶测试难度的,可以看看沃尔沃今年针对XC40纯电版做的泡水测试,竟然直接针对 整车 进行了12h浸水,要知道汽车线束的防水等级一般最高做到IPX4即可,这种时长和等级的双双提升,行业不是少有,而是没有。
话归正题,我为什么觉得未来交通工具都是自动驾驶,也不能放弃主被动安全技术呢?
|主动安全技术要够强大,而且沟通不能丢
广义理解,主动安全技术是自动驾驶进阶之旅的必然阶段,所以实现自动驾驶了,主动安全技术理应达到了很高水准。
比如沃尔沃在今年针对主动安全技术进行的一个很有趣的技术展示,就很好说明了正是因为它,控制一辆汽车变得容易很多。
关于小孩子如何搞定这一系列酷炫的操作,肯定是要依赖多种主动安全技术。在「如何评价苏州街头沃尔沃XC60成功避过行人「鬼探头」,避免灾难事故发生?」这个提问下,我详细分析过他们的AEB技术。总结就是:
「1、监测技术采用摄像头+毫米波雷达方案,优点是取长补短,近距离、白天时,会依赖摄像头多一些;视线差时,又会依赖毫米波雷达多一些;
2、好比发动机标定很重要,出众的AEB标定也非常关键。沃尔沃在此方面投入很大;
3、虽然会增加成本,但这套软硬件是定制集成在挡风玻璃处,视野范围更开阔。」
以上提到的是主动安全技术要足够强大,为什么我还会说沟通不能丢呢?
比如碰撞预警系统这种,我认为它的提醒功能依然有用。设想一种情况:当你在自动驾驶车内站着时遇到了事故,如果有了预警系统,你会及时坐好,是不是就能降低一些碰撞伤害呢?
像沃尔沃汽车中国区研发总监顾剑民此前就明确提到,自动驾驶是主动安全技术的延伸,基础不能丢。所以你看他们最新的360c概念车,就很注重自动驾驶汽车与人/其他通行设施之间的沟通。360c可以通过声音、颜色、视觉、动作以及把这些工具组合使用来实现沟通。
![](https://img.jasve.com/2025-2/87da61fe288aa2992a6ccb0e22c97711.webp)
| 千万不要丢失被动安全技术
作为一名车身工程师,我接下来还必须详细说说被动安全技术的重要性,因为我感受到了一个很危险的苗头。
有一种说法是,随着自动驾驶技术的全面应用,塑料车身会成为主流。因为轻量化是汽车行业发展方向之一嘛,理论上车重每减轻100kg,百公里油耗会降低0.4L左右。
我自己也写过相关的文章介绍:
另外,像丹麦ECOmove品牌旗下的QBEAK电动车,车体也是采用高强度塑料打造、并搭配全景玻璃车顶,而且车顶和塑料车身可以轻松进行更换。
![](https://img.jasve.com/2025-2/c93a68f1ee1cb09a5fffb90dcfc9f9ae.webp)
我认为这个说法有一定的可能性,因为如上所说,自动驾驶更安全。
但随着自动驾驶能力提升,汽车的整体速度也会更快,极限情况下的危险伤害提升。在此情况下,塑料车身在高速碰撞中的表现肯定十分不堪。
![](https://img.jasve.com/2025-2/bd8bbe23b1b8b3c364f9bfd2fb074580.webp)
虽然还没有机构做过塑料车身和钢制车身的高速碰撞对比,但我们可以参考IIHS的世纪对撞结果——1959年的Bel Air和2009款的Chevrolet Malibu在以64km/h的速度正面偏置碰撞后,老前辈惨败。
![](https://img.jasve.com/2025-2/7cd1c904765c5f145d7d8fc657ccac50.webp)
所以未来的自动驾驶汽车很可能会划分为两种类型——1、只能在城市使用(且是低速驾驶),此种情况适合塑料车身;2、全域使用,此种情况下,车身安全防护水平必须很高。
我认为沃尔沃使用的高强度硼钢在未来肯定会很有市场。高强度硼钢硼钢拥有1600MPa最高强度,是普通高强度钢的4倍左右,能极好应对极限碰撞。
关于它有多强,沃尔沃今年也做过一个很棒的直观试验。
我在「如何看待50吨卡车侧翻,被压沃尔沃车主一家毫发无伤?」中有详细分析过他们的白车身技术特点,它采用了从结构设计到高强度材料的多种安全防护,并且在用料上非常肯给料。比如沃尔沃XC60在整个车门框都用了超高强度热成型钢,这种手段在行业内极为少见。
![](https://img.jasve.com/2025-2/93ce3a778af9abfbdea72d20b966c7f1.webp)
不过硼钢用料多对工程师来说可不见得是件开心的事,因为硼钢的成型和焊接难度很大,对工艺控制和设备的要求很高。不然轻则出现钣金尺寸不合格,焊接精度差,重则出现焊接不靠,影响实际安全保护等问题。
从结果看,沃尔沃掌控很好。而且他们还设立了极为严苛的车身检测要求,在沃尔沃中国工厂,每4-6周就会随机抽取一个白车身进行撕裂实验(全破坏试验),以此来判断焊接质量水平。这个频率是很高的,就我所知,业内很多都是2~3个月才会撕裂一次。
![](https://img.jasve.com/2025-2/2f82aa4793a181f7de75f8fc4d6c7d39.webp)
我很期待,沃尔沃在公开了三点式安全带专利,拯救了很多人的生命,未来会不会也共享下有关硼钢车身的工艺控制手段呢?
最后还我想破除很多人会有一个误解,以为汽车轻量化就是通过铝合金甚至工程塑料这种密度更小的材料来实现。但其实高强度钢才是汽车行业最为认可的手段。
我在【钢质骨架车身就无轻量化可言吗?】文章中有专门介绍过。热冲压成形技术为例,这种技术采用了先将胚料加热至一定温度,然后用冲压机在相应的模具内进行冲压成形的方法。它能够有效地提升车身零件的强度(可达到1500MPa左右)、降低零件重量(20%左右)、改善零件冲压成形的可行性(延伸率可达70%),并有效地控制零件的回弹(回弹力可靠小90%以上)。所以我认为沃尔沃的这条发展路线,不会因为轻量化的原因受到阻碍。
以上。
现在汽车行业的发展,愈来愈趋向智能化、科技化发展当然是一件好事。但汽车最根本的特质是通勤工具,它能不能将人安全地从A点送到B点是必须持续的课题。沃尔沃袁总的这支年度总结视频就很明确地表达了他们的观点,我也认为以人为本的安全放在哪个时代都不过时。
![](https://img.jasve.com/2025-2/aacc1319894a7e48884e5a1ce7d51502.webp)
沃尔沃作为从过去、现在、未来,对安全持续深挖的典范,对行业的发展有着很深刻的作用,希望这种影响能带动各家的设计取向,确保全自动化驾驶时代,大家不会有安全出行焦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