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光是振动,其它很多项目车评也是主观评价。
这其实算不得是问题,主观评价本来也是汽车开发中比较重要不可或缺的一环。但是,一个好的准确的主观评价才是重要的并不可或缺的。一般车企要是培养一个好的主观评价测试人员,那花费绝对都是百万级别的。
主观评价并不是根据自己根据自己经验好恶进行评价车辆。我的理解是,主观评价是把人体当作各种传感器对车辆进行测试,人体就是客观测试的设备。而且主观评论是一个快速有效的评价车辆得到结论的方法。有效并且高效,而且最后的结论一定是和客观测试强相关,不说百分百一致(这也是客观测试和主观测试需要注意的地方),大方向和整体调性绝对是一致的,如果不一致,那一定是你主观评价的不准确。
在汽车开发过程中,有个需要用到主观评价比较多的项目就是底盘调校,而主观评价又是底盘调校里重要的一环。每轮方案不可能去做一整套的客观测试,这样研发进度无限拉长。比如调减振器,有可能要调到想要的、合适的、平衡的、安全的、舒适的减振,需要经过几十轮的调校测试。如果这时候每组都来客观测试一把,做一下操稳(handling),做一下平顺性(ride),那不知道猴年马月了。
前段时间,协助一老外调校减振器,老外评价完了会和我说一下他的感受。说实在的,有些感觉我也感觉到了,但是很多东西我就没感受到,我还不算小白,更不说普通消费者了。
主观评价在我的理解里其实是一个特别系统性的工作,不是人谁都能做。在一般人认识里,主观评价确实谁都能做,不就是开开车嘛,有啥大不了。某些层面来说,确实也对,只要在开车,在坐车都能算是在评价。不过在像做底盘调校开发中的这种主观评价,评价人员绝不是随便都行,要不然就不会有所谓的底盘调校专家了,你看着别人每天也就是在车上开开车做做方案就一天挣上万块钱,好像啥也没干,也就开开车。但是别人能试出来,你就是不行。
上面说了主观评价和客观测试一定是强相关,这里评价人员一定是对于客观测试也十分熟悉。我理解的是,一个好的主观评价人员一定对于客观测试有比较深入的了解才能做好,因为你在主观评价的时候其实相当于也是在做客观测试,只不过传感器设备等变成了自己的身体,用我们的头、手、屁股、脚等等来感受车辆的振动,感受车辆的冲击,感受车辆的侧倾等等。看似评价时随机的操作(比如突然打一下方向),其实都是评价人员为了感受车辆某方面动态响应的情况(比如瞬态响应等等)。所以主观评价绝不是你想怎么开就怎么开。
回到这个问题,为什么车评人喜欢主观评价。我的理解是,这评价真的是 谁都能做,又不是谁都能做。任何人都能对车辆进行一两句的评价,虽然不一定准确,但是能。总不能让车评人去做一套操稳,扫描一下硬点啥的吧?
还有一个原因,我觉得也很简单,那就是因为贵,从设备来说就贵,简单的比如一套操稳设备那也是百万级别,一套平顺性测试设备又是100多万。
就如同之前我说知乎上关于汽车的热点一样,汽车板块最容易热的问题基本都是关于车祸的,如果是特斯拉出车祸那就更热了。就是因为车祸这种事每个人都能参与,每个人都能表达自己的观点,不像纯技术问题,大多数人根本不具有专业性,讨论也就没有意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