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女人

王陽明10句話,心學精華,人生要旨

2024-09-15女人

中國傳統士人之三不朽者 —— 立德、立功、立言。據說,歷史上能做到這「三不朽」的只有兩個半人:一個是孔子,另一個是王陽明,曾國藩只做到了半個「三不朽」。王陽明做到了立德、立功、立言,被譽為「真三不朽者」。他非但精通儒、釋、道三家之學說,而且上馬能戰,下馬能文,曾官至明代南京政府的兵部尚書,是一位中國歷史上難得的全能大儒。今日與大家分享王陽明的30句話,我們一起走近心學大境界。

01

不忙不亂,不焦不躁

原句: 天地氣機,元無一息之停。然有個主宰,故不先不後,不急不緩,雖千變萬化而主宰常定,人得此而生。若無主宰,便只是這氣奔放,如何不忙?

大意: 天地間的大氣,本來沒有瞬息中斷過。但有了一個主宰,就能不先不後,不急不緩,即使千變萬化,主宰是一成不變的,人有了這個主宰才產生。如果主宰安定,如同天地執行一樣永無停息,即使日理萬機,也經常從容自在,也就是所謂的「天君泰然,百體從令」;若無主宰,便只有氣在四處奔流,怎麽會不忙呢?

感悟: 修身養性的最高之境,在於無論面對何事都能不急不焦保持內心的寧靜。忙碌是現代社會中大多數人的一種生活狀態。不幸的是,與身體的操勞相伴隨而來的,還有內心的忙亂急躁、焦慮不堪。所謂「身之主宰便是心」,倘若在忙碌的生活中不能給內心留一份悠閑,而使其深受煩惱與擔憂所累,便更難在為人處世之時做到遊刃有余、瀟灑自在。

02

心狹為禍之根,心曠為福之門

原句: 如今於凡忿懥等件,只是個物來順應,不要著一分心思,便心體廓然大公,得其本體之正了。

大意: 如今,對於憤怒等情緒,只要順其自然,不過分在意,心體自會廓然大公(一舉一動都合乎人類本性),而實作本體的中正了。

感悟: 依王陽明之見,心胸狹隘的人,只會將自己局限在狹小的空間裏,郁郁寡歡;而心胸寬廣的人,他的世界會比別人更加開闊。

03

心是快樂的根

原句: 常快活便是功夫。

大意: 能做到常常自在快活,就是功夫。

感悟: 保持一顆快樂的心很難,人總會遇到一些不如意的事情,生病了、降職了、失戀了、失業了等等,這些讓人很難快活起來。世人多以為快樂與否在於外境,王陽明則告訴我們快樂只在於心,而且要從心著手去做功夫。說白了,一切還要落回到自心修養上去,這便是良知功夫的內涵。心的修養越深,受外境影響的程度就越小。

04

塵世是修行的道場

原句: 人須在事上磨煉做功夫乃有益。若只好靜,遇事便亂,終無長進。那靜時功夫亦差似收斂,而實放溺也。

大意: 人必須在事上磨煉,在事上用功才會有幫助。若只愛靜,遇事就會慌亂,始終不會有進步。那靜時的功夫,表面看是收斂,實際上卻是放縱沈淪。

感悟: 一切困苦,皆是磨礪。唯有靠世間種種難處的磨練,心才能得以調整。磨到最後,就是境界。天行健,君子大可自強不息,全心入世。

05

少一些機心,少一些痛苦

原句: 汝若於貨、色、名、利等心,一切皆如不做劫盜之心一般,都消滅了,光光只之本體,看有甚閑思慮?

大意: 你如果對色、財、名、利等心,全都像不做盜賊的心一樣,都鏟除了,完完全全只是心之本體,還何來閑思雜念?

感悟: 每個人的世界都是他自己造成的。一個人心中充滿機心,就會因機心而衍生出困難、恐懼、懷疑、絕望、憂慮等情緒。如果一個人心中充滿了這些,境地怎會不悲愁、痛苦?人生如白駒過隙,生命在擁有和失去之間很快就流逝了。心靈空間需要自己去經營,機心太多、太重,心靈哪還有空間去承載別的呢?

06

要活得輕快灑脫

原句: 吾輩用功,只求日減,不求日增。減得一分人欲,便是復得一分天理,何等輕快脫灑,何等簡易!

大意: 我們做事情,但求日減,不求日增。減去一分人欲,便又多得一分天理,如此,何等輕快灑脫,何等簡捷便易啊!

感悟: 生活中,很多人往往自尋煩惱,自己給自己套上枷鎖。這是內心裝了太多的欲望、得失和放不下,自然處處受其牽累。擺脫這些,就是王陽明所說「減」的功夫。減到最後呢?就是回歸自己的本心。本心是簡單的,也是輕快的,灑脫的。

07

不開是非之口

原句: 以言語謗人,其謗淺。若自己不能身體實踐,而徒入耳出口,呶呶度日,是以身謗也,其謗深矣。

大意: 用言論詆毀他人,這種詆毀是膚淺的。若自己不能身體力行,只是誇誇其談,虛度光陰,浪費時日,這是在誹謗自己,這樣就嚴重了。

感悟: 禪宗六祖慧能大師說,「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這是因為,「不是風動,不是幡動,仁者心動」。你以為所有讓自己不舒服的事,都是由於別人和環境,其實都是源於自己的心太窄,容量太小,修身太淺,德性不深。所以做人要把向外的眼睛收回來,盯在自己的心上。就算世界我們無能為力,我們的心也可以放開而坦然從容。

08

不動心,不煩惱

原句: 心之本體,原自不動。心之本體即是性,性即是理。性元不動,理元不動。集義是復其心之本體。

大意: 心的本體,原本不動。心的本體即為性,性即理。性原本不動,理原本不動。集義就是恢復心的本體。

感悟: 世間的事,紛至沓來,只有做到不動心,才能得到真正超然物外的灑脫。在生活中,同樣多的事情,有人焦頭爛額,有人卻泰然處之,就是因為生活的智者懂得在忙碌的生活之外,存一顆閑靜淡泊的心,寄寓靈魂,即使因忙碌而身體勞累,仍然能夠灑脫自在。

09

坦然面對得失

原句: 凡處得有善有未善,及有困頓失次之患者,皆是牽於毀譽得喪,不能實致其良知耳。

大意: 處理事情出現有時好有時不好的情況,並伴有困頓失序的弊端,這都是由於被毀譽得失的心所連累,不能實際地獲得他的良知。

感悟: 當今社會,很多人在工作生活中都是手忙腳亂、越忙越亂,把事情弄得一團糟,自己也困頓不已、狼狽不堪。為什麽會這樣?王陽明一語道破天機——那只是因為你的得失之心太重,只想要好的結果,恐懼得到壞的結果,於是就蒙蔽了自己那顆本來能泰然處之、平糊應對的心。起伏得失本是常態,盡力而為、順其自然才是合理的態度。

10

自省方能自明

原句: 學須反己。若徒責人,只見得人不是,不見自己非。若能反己,方見自己有許多未盡處,奚暇責人?

大意: 學習應該反躬自省。如果只去指責別人,就只能看到別人的錯誤,就不會看到自己的缺點。若能反躬自省,才能看到自己有許多不足之處,哪還有時間去指責別人?

感悟: 自省是一次自我解剖的痛苦過程,需要巨大的勇氣。認識到自己的錯誤不難,但要用一顆真誠的心去面對它卻不容易。懂得自省,是大智;敢於自省,則是大勇。【論語】中說:「君子之過也,如日月之食焉。過也,人皆見之;更也,人皆仰之」,君子的過錯就像日食和月食,人人都看得見,但是改過之後,就能得到人們更大的尊敬。

◎本文圖源網絡,圖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