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女人

不少患者選擇到此「最後一搏」!看疼痛的醫生,讓痛不再難忍|醫線故事

2024-12-12女人
張建海為患者進行神經射頻治療
85歲的老張在家人陪同下特地從江蘇趕到上海,他要找的正是上海市第一人民醫院疼痛科主任張建海。
老張椎間盤突出,腰疼得厲害,夜不能寐。做手術?老人有些猶豫,經病友介紹,找到了張建海。「治過一次後,疼痛明顯緩解了,對於我這把‘老骨頭’,足夠了。」就此,經過一段時間治療,老張的腰痛得到了有效緩解。
疼痛科,一個相對冷門的科室,不少患者都曾在其他科室轉過一圈,仍未獲得滿意療效,才選擇到此「最後一搏」。這也是一個相對年輕的學科,國內發展至今不過30多年,許多患者甚至醫生對其認識仍不多。
「醫學和解除病痛密切相連,醫學的最高目標就是解除患者的痛苦。」在張建海身上,這句話得到了更具象的體現。
從幕後到台前,疼痛並非忍忍就過去了
在中國,疼痛學起步較晚,也因此,大眾對疼痛科尚未形成一個清晰的認識。「患帶狀皰疹了,患者會想到皮膚科;得了晚期腫瘤伴發癌痛,總想著先去腫瘤科看看,罹患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也都只想到內分泌科。」張建海說,很多人認為,疼痛是疾病的一種癥狀,只要把病治好了,疼痛就會消失。其實不然。
早在2000年,世界衛生組織就提出,慢性疼痛是一類疾病。【中國疼痛醫學發展報告(2020)】顯示,中國慢性疼痛患者逾3億,並以每年1000萬至2000萬的速度增長。
「超過三個月的疼痛就被稱為慢性疼痛,會使人出現睡眠紊亂、食欲缺乏、精神崩潰等。」2019年,還是麻醉科醫生的張建海接到一個新任務,籌備麻醉科亞專科——疼痛科。
「這是塊難啃的硬骨頭,但很有必要。」轉型疼痛科醫生,張建海從幕後走到了台前,他說,醫院裏總有些患者,受疾病折磨、痛苦難忍,可在各科室間轉來轉去,也沒轉出個好方法。還有一些更遺憾的例子,有的帶狀皰疹患者早期沒有重視,疼就忍著,直至拖成後遺神經痛,治療愈發棘手。
張建海還記得,一名78歲的老人特地從外地趕來找他。當老人露出頸部時,張建海忘不了眼前這幕:帶狀皰疹發病部位被衣領一直磨蹭,老人的整塊頸部皮膚都潰爛了。
「我們冒著感染的風險,為他進行了註射治療並囑咐堅持換藥。一周後,老人的傷口慢慢恢復,我們後續進行了射頻治療,他的疼痛終於得到了控制。」張建海說,如果在疾病早期介入,透過神經阻滯治療給予神經修復的機會,不至於發展到這個地步,受這麽多罪。
不僅止痛,更關註人的感受
可轉變大眾對於疼痛的認識並非易事。
「時至今日,仍有不少患者覺得疼痛治療就是打封閉針,哪裏疼就打哪裏,而且采用大劑量激素治療,效果差且有明顯副作用。」張建海解釋,如今的疼痛治療首先得明確病因,再進行精準的病變靶點針對性治療,如超聲引導下的神經阻滯,大、中、小關節腔註射以及星狀神經節等植物神經調控等。可見,疼痛診斷和治療已向著多模式、個體化方向發展。
張建海仍記得經他射頻治療的第一位患者,那是一名鋼琴老師,患了帶狀皰疹兩周後,主動找到了疼痛科門診。「接受完射頻治療後,她說的第一句話是,我感到自己重生了。」
「我們過去更多按照發病位置設立科室,最終的目的是把病治好。但疼痛科不一樣,它遵從的是另一套邏輯,它關註人的感受,這是我覺得醫學進步到今天,更應該去努力的方向。」張建海認為,要做的第一步,就是讓更多人了解疼痛科的存在,「我幾乎每個月都會走訪一兩個社區,去推廣慢性疼痛的治療理念,糾正大眾誤區。」
張建海參加社區義診
第二步則是加強年輕醫生的培訓。「培養一名麻醉新人,一般三個月到半年就能基本勝任日常工作,可疼痛科的學習周期更長,其關鍵在於,疼痛的診斷十分復雜。」張建海舉例,以腹疼為例,吃壞了可能腹痛,膽囊炎、闌尾炎、腸梗阻也可能引起,甚至是神經問題、腫瘤問題等都可能引起此類癥狀。
張建海就遇到過一個案例,患者就診時只說是活動後小腿疼痛,可在多個科室做了CT、MRI等不少檢查都沒查出問題,最後到門診經超聲掃查發現是脛神經的神經鞘瘤導致,給予局部治療後癥狀立即緩解。
「你不能要求患者按照教科書生病,而幾乎每一種病都可能引起疼痛。」張建海說,疼痛科醫生需要經驗積累,尤其面對一些罕見疾病,「疼痛科不僅是一個止痛的科室,更是一個診斷和治療的科室。」
將疼痛治療帶去北非,為一批患者疏解痛苦
細看這名80後醫生的履歷,著實豐富。不僅在上海,張建海的治病足跡還遠至海外,將疼痛治療帶向北非大地。
2021年11月至2023年10月,張建海擔任第194批援摩洛哥中國醫療隊塞達特分隊隊長。盡管在摩洛哥的本職工作是臨床麻醉,但張建海經常會碰到摩洛哥當地居民、在摩華人被脊柱、腰腿痛等慢性疼痛困擾,他總會第一時間提供專業診療意見。有一位華人飽受肩周炎折磨,可始終沒找到好的治療之法,張建海看診後為他實施了超聲引導下的關節腔註射治療,很快,疼痛緩解了。諸如此類的病例有很多。
「出行前,我給自己定了11項計劃,最終超額完成。」援外期間,張建海不僅高質素完成本職工作,還做了很多創新工作,比如,組織面向當地華人的健康義診,編寫阿拉伯語、法語、英語等多語種疼痛科普手冊等,為一批患者解決了疼痛困擾。
如今,隨著疼痛科的發展邁上正軌,張建海也有了更長遠的目標,「當患者得了一種病能第一時間想到疼痛科,讓老百姓更加了解疼痛科,當然,這還需要很多疼痛學科人的努力。」
作者:李晨琰
文:李晨琰圖:受訪者供圖編輯:李晨琰責任編輯:唐聞佳
轉載此文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