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小女孩流著眼淚「控訴」父母:
你們給我用最好的,吃最好的;請最好的老師給我上鋼琴課,給我報最好的輔導班;在家什麽也不讓我操心。
可是我一點也不開心,因為我感覺不到你們在愛我。
這段話觸動了很多父母。
每個父母都在向孩子表達「愛」,但卻始終無法與孩子達到情感上的共鳴。
因為父母總是把孩子的情商、智商放在首位,而忽略了「我應該好好愛孩子」,只是披了一層「愛的外衣」在滿足自己。
陶行知先生曾經說:
愛是一種偉大的力量,沒有愛就沒有教育。
真正的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動,唯獨從心裏發出來的,才能打動心靈的深處。
教育一定要「滲入愛」,才會給孩子充盈的內心和有溫度的成長,它就像是生命的火焰,能照亮孩子的人生。
真正的愛並不在於父母說的話,而是父母做的事。
尤其是父母做的這三件事,既是給孩子力量,又是給孩子最低成本的愛。
看著孩子的眼睛交流
讓他感覺被在乎
黑幼龍先生曾經和女兒進行了一次「心談」式的溝通。
他當時問女兒:「你從小到大,最有挫敗感的事情是什麽?」
女兒的話讓他震驚:「我和你講話最有挫敗感。」
他問女兒:「為什麽?」
女兒告訴他:「因為我和你說話的時候,每一次你的眼睛都沒有看向我。」
至此黑幼龍意識到,當我們與孩子交流時,手上在看報紙、做家務、看電視,正在給孩子傳遞一種錯誤的資訊:
我說的話父母都懶得聽,也許我在爸媽心中一點都不重要。
我們與孩子的交流如果缺少眼睛的註視,看在孩子眼裏就是忽視。
這種忽視有時候比否定更可怕,它會讓孩子失去父母的關註,同時內心始終有種「父母不在乎我」的自卑感。
魯迅說過:
「唯沈默是最高的鄙視,最高的鄙視是無言,並且連眼珠都不轉過去。」
每個孩子都會從父母身上找存在感,證明有人在愛著他。
倘若父母在孩子說話的時候連眼睛都不看著他,讓孩子找不到存在感,就無法感受到父母傳遞的親情和關懷。
最能「俘獲」孩子內心的就是一個關切的眼神。
父母看著孩子的眼睛說話,會在不經意間向孩子傳遞溫柔和關愛,會讓孩子的信任感更強烈。
著名教育學家內藤壽七郎先生曾接觸過一個病人。
一個男孩能一口氣喝掉一升的牛奶,因為牛奶過度而患上了牛奶廯。
他蹲在男孩面前問:「你喜歡喝牛奶嗎?」
男孩點點頭。
接著,他又柔聲問:「如果不讓你喝牛奶,你能忍得住嗎?」
男孩倔強地不肯低頭。
內藤先生又看著男孩的眼睛說:「你可以不喝牛奶,是嗎?」
本來很抗拒的男孩,在內藤先生的目光下,最終點了點頭。
後來男孩不再喝牛奶,病狀也慢慢好了。
一年半以後,媽媽又試圖讓他喝牛奶。
男孩說:「大夫說我能喝,那我才能喝。」
男孩之所以那麽聽內藤先生的話,是因為他在和男孩交流時,始終看著他的眼睛,內心的誠懇和註視會讓孩子流露出最真實的一面,那就是「我相信你」。
這是一種無聲的教育力量,愛孩子的同時又征服了他。
就如內藤先生所說:
你想教育好孩子,先看看你給孩子愛的目光足夠嗎?
孩子需要的愛是帶著目光的註視,讓孩子感覺父母在乎他,它給孩子傳遞的愛勝過一切語言。
因此,父母學會用眼睛發現孩子。
支持孩子「說出感受」
維護孩子的自主感
知乎上有一個女孩說: 別人眼裏的我很乖,但是我只是不敢發脾氣而已。
在家裏,媽媽不允許她表現出半點不愉快,否則媽媽就沖她發脾氣。
有一次去鄉下。
她和幾個夥伴去池塘裏面抓魚,不小心摔倒了,弄得一身的泥。
當時她哭著找媽媽,得到的只是責罵:
「別人都沒事,怎麽就你笨得和熊一樣,再哭直接把你丟進去。」
當時,她只敢把哭聲收到哽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