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7日,由中國肥胖聯盟和廣東省二十一世紀教育基金會共同主辦的關於【柳葉刀-糖尿病與內分泌學】重大報告「臨床肥胖癥定義和診斷標準」中國專家研討會在北京召開。重大報告中提出了新的肥胖癥診斷模型,創新性地提出了「臨床肥胖癥」、「臨床肥胖前期」兩種肥胖癥的分類及診斷標準。此次研討會對這一定義及診斷標準進行深入探討。
【柳葉刀-糖尿病與內分泌】重大報告「臨床肥胖癥定義和診斷標準」中國專家研討會。主辦方供圖
【柳葉刀-糖尿病與內分泌學】重大報告「臨床肥胖癥定義和診斷標準」於1月16日在全球範圍內釋出,該報告由臨床肥胖診斷標準委員會主席、倫敦國王學院Francesco Rubino教授牽頭,匯集58位元國際頂尖專家共同制定和審議。
報告指出,目前使用的肥胖癥測量指標無法實作準確的疾病診斷,因而妨礙了該疾病的治療和防控政策的實施;並提出了全新的基於證據的臨床肥胖癥定義,將其視為一種由過度脂肪直接引起的慢性疾病,解決了肥胖是否是一種疾病的持續爭議,該定義和診斷標準得到了全球75個醫學組織的支持。同時,報告呼籲,所有肥胖人士都應在不受汙名化和指責的情況下,依據臨床肥胖癥和臨床肥胖前期的分類,獲得所需的幹預及治療建議和健康照護。
中國肥胖聯盟作為肥胖癥防治工作的重要學術平台,釋出關於支持【柳葉刀-糖尿病與內分泌學】「臨床肥胖癥」定義和診斷標準的立場聲明,對這一國際重大報告表示支持,並呼籲醫學界和社會各界共同關註。
北京友誼醫院副院長張忠濤教授指出,該報告基於肥胖以過度脂肪累積為主要特征,創新性地提出了基於證據的臨床肥胖癥以及臨床肥胖前期的定義、診斷路徑和治療原則,明確了臨床肥胖癥是一種獨立的慢性疾病,臨床肥胖前期是一種肥胖狀態的概念。基於此,二者有著不同的幹預措施,為臨床醫生提供更為明確的治療決策依據,為政策制定與完善提供重要依據。同時,新理念的提出,促使我們去審視和思考更多問題。
柳葉刀報告提出:區分「臨床肥胖」與「臨床前肥胖」
作為慢性疾病中的獨立病種及多種慢性疾病的重要致病因素,肥胖癥已成為中國重大公共衛生問題,是中國第六大致死致殘主要危險因素。2024年10月國家衛生健康委辦公廳正式印發的【肥胖癥診療指南(2024年版)】指出,近年來,中國超重和肥胖人群的患病率呈持續上升趨勢。成年人的肥胖癥患病率達16.4%。
報告指出,目前在診斷肥胖癥時,主要依賴體質指數(BMI)這一單一的身體測量學指標,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診斷的敏感性和特異性。為了克服這一局限性,報告提出了基於證據的臨床肥胖癥定義,並建立了專家共識一致的疾病診斷框架,並首次將肥胖分為「臨床肥胖癥(clinical obesity)」和「臨床肥胖前期(pre-clinical obesity)」兩種狀態。
報告建議,采用一種更精細、更全面的診斷方法,列出了18條成年人臨床肥胖癥診斷標準和13條兒童青少年臨床肥胖癥診斷標準,以更準確地診斷肥胖癥並降低誤分類的風險。該研究成果的釋出,為中國肥胖癥防治帶來了新思路。
北京大學人民醫院紀立農教授指出,以往以體重下降為終點的臨床試驗多在內分泌科開展,但未來,這種研究將拓展至與「臨床肥胖癥」相關的各個專業科室,如呼吸、心血管、骨科、神經內科等。這一轉變意味著肥胖癥的臨床試驗和治療將不再局限於內分泌科,而是將更廣泛地融入整個醫療體系。內分泌科和營養科在肥胖癥治療中的定位,將不僅關註肥胖癥的治療,還將致力於預防「臨床肥胖前期」進展為「臨床肥胖癥」。這一轉變有望推動肥胖癥防治工作的全面開展,提高整體防治效果。
與會專家們表示,希望在未來的實踐中不斷完善這一標準,並結合不同國家和地區的實際情況制定符合本土的診斷標準。針對亞洲地區的人群,專家也在積極討論是否應制定不同於其他地區的診斷標準,並期待更多臨床證據來支持這一決策。
專家:應考慮制定符合本土實際情況的診斷標準
中國肥胖聯盟開展此次研討會,針對報告的權威研究成果進行討論。與會專家們表示,該臨床肥胖癥定義和診斷標準的釋出,是國際上的一個裏程碑式事件,解決了肥胖癥防治過程中的一個關鍵問題。但今後如何把這個定義用在臨床上,特別是結合中國的政策環境、醫療體系、人群特征,如何進一步朝這個方向做更多的研究,都是非常有幫助的。比如,中國基層是否具有踐行臨床肥胖癥定義和診斷標準的能力,以及如何承接這些一系列的診斷技術,包括器官損害如何去評價,這套評價體系的構建是不是完善等問題,都是需要明確的地方。
研討會提出,應聯合多方力量,共同促進中國肥胖癥防治事業的規範發展。此外,還需要關註肥胖癥研究的多學科融合趨勢,鼓勵多學科共同參與肥胖癥的研究和治療,以提高整體防治效果。針對亞洲地區的人群,也應考慮制定符合本土實際情況的診斷標準,以更好地滿足中國肥胖癥防治工作的需求。
澎湃新聞記者 張依琳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