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內容來源於佛經記載與傳統典籍,旨在人文科普,不傳播封建迷信,請讀者朋友保持理性閱讀。
北宋年間,一位年輕的醫者正在翻閱【小兒藥證直訣】。
這本醫書的作者錢乙,號小兒易奇,乃北宋名醫,一生專註兒科醫術。
醫者讀到書中關於小兒脈象的篇章,不禁嘆道:"前人都說小兒脈象難辨,為何錢老說得如此簡單?"
正當他疑惑時,一位老醫者推門而入。
這位年輕醫者名叫張知禮,在開封城內開了一間小小的醫館。
他天資聰穎,勤奮好學,專攻兒科醫術。
可每次給小兒診脈,都覺得無從下手。
有時覺得脈象飄忽不定,有時又覺得變化太快,捉摸不透。
這天來訪的老醫者姓王,是城中有名的老大夫。
他見張知禮正在研讀【小兒藥證直訣】,便問道:"你在看什麽?"
張知禮恭敬地答道:"我在研習錢乙先生的醫書,可讀到脈象部份,心中有許多不解。"
老醫者笑了:"錢乙先生的醫術,在我們宋朝可是數一數二的。他不僅醫術高明,還特別善於總結經驗。你有什麽不明白的,不妨說來聽聽。"
張知禮將書攤開,指著脈象部份說:"錢先生在書中說'小兒脈象不復雜,只要記住這六法'。可我聽前輩們說,小兒脈象最難把握,變化多端。這是為何?"
老醫者輕撫長須,說道:"你隨我來。"
兩人來到醫館的診室。
正巧有一位母親抱著生病的孩子前來求醫。那孩子面色發白,精神萎靡。
老醫者示意張知禮先給孩子診脈。
張知禮把手搭在孩子的手腕上,感覺脈象忽快忽慢,一會兒浮一會兒沈,頓時又迷惑了。
老醫者看出他的困惑,說道:"你把錢先生說的六法背來聽聽。"
張知禮回憶道:"錢先生說:'一看面色,二聽聲音,三摸前額,四察呼吸,五辨冷熱,六診脈象。'可這...跟單純的診脈有什麽關系?"
老醫者點點頭:"錢先生的高明之處,就在於他發現了小兒診斷的奧妙。你再試試,按他說的這六法,一一檢查。"
張知禮依言照做。他先觀察孩子的面色,發現面白唇淡;再聽孩子的聲音,發現啼哭無力;摸了摸前額,微有汗意;觀察呼吸,略顯急促;手摸孩子手腳,略感發涼。最後再診脈,這次他發現,原本覺得雜亂的脈象,似乎有了某種規律。
張知禮若有所悟,正要開口,老醫者擡手止住了他:"且慢說。你覺得錢先生為何要設立這六法?這其中有個重要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