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女人

共創科學防曬共識,打破產業「野蠻生長」

2024-07-28女人

科學防曬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來源 | 聚美麗
作者 | 璞 玉

隨著消費者對健康的日益關註,防曬已成為現代人的護膚共識。而在消費者防曬觀念的提升下,多重功效防曬化妝品需求湧現,防曬市場規模也隨之不斷增長。

據艾媒咨詢數據顯示,2023年中國防曬化妝品行業市場規模為148億元,同比增長12.3%,預計2028年中國防曬化妝品市場規模有望到224億元。

不過,在市場數據不斷增長下,由於皮膚類別、地域、文化、消費習慣上的差異,市場對於防曬產品的認知需求與防曬產品的配方科學之間存在著客觀矛盾。

為打破防曬資訊「繭房」,宣傳正確科學防曬的答案,中國皮膚科學百人論壇及聚美麗聯合發起了科學防曬專家共識,此次我們主要針對日光對皮膚的影響、防曬化妝品的檢測和使用,以及未來發展方向與趨勢等進行了深入討論並達成共識,以期為專業人員和廣大消費者提供科學防曬的指導。

7月中旬,基於科學防曬專家共識初稿完成,聚美麗召開了線上線下防曬專家共識研討會,多位皮膚科專家、教授、檢測機構代表、國內外防曬頭部品牌、原料代表們,為完善更專業的防曬專家共識,對初稿提出了修改意見。

「反復推敲」下的科學防曬專家共識

在科學防曬專家共識中,為了表述更加嚴謹,多位專家、教授,從皮膚科醫生的角度,反復推敲用詞、用句,甚至部份章節需要推翻重寫。

譬如, 前空軍總醫院皮膚病醫院院長 劉瑋教授 就針對地球表面光線主要的波長範圍提出了調整意見:「關於中波紫外線波長範圍,國際照明學會及氣象組織通常采用100nm-280nm,但在衛生領域一般采用WHO (世界衛生組織) 推薦的100nm-290nm,雖然只差了10nm,但生物效應都會有很大變化,所以要改成290nm,短波紫外線也要調整為100nm-290nm。」

同時, 劉瑋教授 認為在對藍光介紹的板塊中對於「藍光」一詞的表述不太嚴謹。「可見光分為赤橙黃綠青藍紫,藍光是波長在400nm-500nm之間,但介於紫外線和藍光之間的紫光也在區間內,所以這裏表述的‘藍光’其實是‘藍紫光’。」

此外, 亞太皮膚屏障研究會副主席 何黎教授 認為皮膚屏障損傷的段落需要調整。「紫外線照射對皮膚屏障的影響具有雙面性,低劑量照射則可加速皮膚屏障的修復,但高劑量紫外線照射可損傷表皮通透屏障。紫外線主要透過影響角質形成細胞增殖和分化;細胞間脂質代謝以及緊密聯系的形成,從而損傷皮膚屏障。」

「從紫外線輻射到治療推進皮炎的皮膚疾病,不要放在這段,應該放在前面紫外線對人體健康的影響,會更符合邏輯,條理也清晰。」 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原皮膚科主任 鄭誌忠教授 補充道。

值得一提的是,在討論防曬化妝品檢測方法板塊時,負責編制【防曬化妝品SPF值人體測定方法】國家標準的劉瑋教授,現場介紹了國際、國內檢測防曬的標準方法來源:

據資料記載,歷史上關於防曬品SPF值或保護指數IP (Index of Protection) 的測定方法是由H Blum等人於二十世紀30年代建立、四十年代發表的。在1978年,美國FDA依據最小紅斑量 (MED) 和SPF值概念,建立了標準的人體測試方法;1994年,歐洲COLIPA對原有的測試方法進行了詳細的補充,建立了歐盟 (COLIPA) SPF測定標準;在此基礎上2002年歐盟COLIPA,日本JCIA 和南非CTFA 聯合建立了國際SPF測定方法 (International sun protection factor (SPF) test method. Final draft, 17 October 2002, p4.) ;2010年國際標準化組織ISO綜合前述各種方法推出了SPF測定標準 (ISO 24444,2010) 第一版,2019年修訂釋出第二版,這也是目前國際通用的化妝品防曬功效測試方法。

在2002年,中國基於人體試驗釋出了SPF測試方法,並在【2007版化妝品衛生規範】中進行了補充修訂,後續在【化妝品衛生規範(2015版)】中進行了細化並等效采標ISO 24444,至此,這一版成了中國防曬化妝品SPF值檢測的國家標準。

而PFA是由日本於1995年提出,在2006年釋出並成為歐洲通用標準 (CEN2006) ,後來被IOS (24442,2011) 取代。

在國內,由於近幾年紅人測評博主充當「裁判員」,加劇了市面上防曬測評的亂象和行業內卷,再加上現有的檢測方法或許並不完美,存在一些缺陷,同時,因為防曬檢測方法操作難度大,就產生了諸多疑慮和分歧。

因此,在科學防曬專家共識當中,從功效檢測方法,到檢測影響因素都做出了詳細介紹。

在此次防曬研討會上,類似上述的反復推敲還有很多,聚美麗此番僅摘選了部份內容展現。不過,也不難預見,在多位皮膚科專家、教授的反復推敲下,這份科學防曬專家共識將更具有權威性、嚴謹性。

不同人群該如何選擇防曬化妝品?

在消費者熱議不斷的同時,專業防曬品牌和綜合性美妝品牌在功效、膚質、場景等細分品類上接連推陳出新,但這也讓人「眼花繚亂」,由此,該如何選擇防曬產品也就成了一大難題。

在科學防曬共識中,詳細介紹了防曬化妝品的選擇和使用,如,健康皮膚防曬化妝品的選擇,易曬紅、曬黑、病損、問題皮膚防曬化妝品的選擇。

為更詳細地向大眾科普防曬化妝品的選擇, 中山大學附屬第三醫院皮膚科主任醫師 賴維教授 提出幾點建議:「第一,應該要根據不同場景選擇不同防曬系數值 (SPF和PA值) 的防曬產品,給大家提供一個大概的選擇標準。比如,在高原紫外線強度高的時段應該用高防曬系數值的防曬產品,出汗多或海邊遊泳就需要選擇具有防水抗汗功效的防曬產品。第二,根據不同的年齡 (兒童需要使用有小金盾標識的兒童防曬產品) 、不同的面部皮膚情況 (比如有光敏感性皮膚病、雀斑、黃褐斑、玫瑰痤瘡等引起敏感性皮膚的疾病對防曬的要求及防曬產品的選擇又不一樣) 。所以,要根據現實中的不同情況來編寫這部份內容。」

同時,科學防曬專家共識中提到,受到皮膚結構成熟度差異與老化影響,或體內激素影響,兒童、老年人與孕婦,比普通人群皮膚更需做好日光防護。

賴維教授 認為,不要提到此類人群比普通人群更需要防曬,因為這些人群其實還需要適度的日曬。不管是兒童、孕婦、成年人或老年人,既需要做好防曬,同時也需要適度的陽光照射。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附屬仁濟醫院皮膚科主任 鞠強教授 同樣認為,不用強調與普通人群的對比。「而是要強調它的差別與特殊性,比如兒童防曬霜在使用上和成分上有哪些差別?孕婦使用的防曬霜有什麽特殊要求?使用中需要註意哪方面等等。」

此外,醫美術後人群的防曬也需要特別說明。醫美術後患者皮膚大都處於過敏狀態,出現明顯炎癥,但過敏狀態難以承受防曬劑的刺激,因此,也需要註意防曬方式。

此外, 賴維教授 還指出:「醫美分為有創、微創和無創,但不管是有創還是無創,其實皮膚屏障都會受到不同程度的損傷,皮膚的光防護能力也會下降,尤其有創醫美術後早期,全層皮膚屏障都受損,術後的防曬是極其重要的。但由於在術後早期皮膚屏障受損,化妝品的成分容易滲透進入皮膚,故術後早期不適合使用防曬化妝品。根據創面愈合和皮膚屏障修復的生物學規律,建議做無創醫美人群,最好三天後使用防曬化妝品;而做過有創醫美的人一周後才使用,以增加防曬產品使用的安全性。」

除了兒童、孕婦、醫美術後人群外,科學防曬共識中,還考慮到了有皮膚疾病的患者,並且針對這類人群該如何正確選擇和使用防曬化妝品,也做了詳細說明。

譬如,痤瘡人群由於皮膚油脂分泌通常較為旺盛,應遵循溫和、高效、嚴密的原則,盡量選擇清爽不油膩的防曬化妝品保障日常防護力度。

白癜風人群由於黑色素細胞選擇性缺失,導致區域性的皮膚色素脫失,自身光防護能力較弱,應遵循遵循溫和、高效、嚴密的原則,並配合嚴密的「物理硬防曬」措施。

從上述種種來看,這份科學防曬共識,從日光對於皮膚的影響,到防曬化妝品的檢測,再到不同場景、不同人群防曬產品如何選擇,考慮了多方面因素,做出了較為詳細的說明。

正如 劉瑋教授 所說:「這份科學防曬共識初稿還是比較全面的,既有化妝品行業的專業知識,又有皮膚疾病的板塊,還有光防護的科普內容,相信在大家共同磨合下,科學防曬共識最終稿呈現的會更好。」

不可否認的是,中國化妝品行業在發展的早期,虛構功效、誇大宣傳等亂象並不少見,這也給不少消費者留下了不愉快的消費經歷與落後的刻板印象。因此,市場需要建立行業共識,只有在科學、系統化標準的加以規範下,防曬產品的創新才能走向更加健康的發展。

在此次防曬研討會上,多位皮膚科專家、教授對科學防曬共識初稿提出了修改意見,這就意味著,這份共識正在逐步完善。未來,聚美麗也將持續關註防曬品類,與科學防曬專家小組成員一起為防曬市場的科學認知指明方向。

科學防曬專家小組成員: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原皮膚科主任鄭誌忠、第二軍醫大學附屬長征醫院原皮膚科主任溫海、同濟大學附屬皮膚病醫院皮膚與化妝品研究室副主任鄒穎、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附屬仁濟醫院皮膚科主任鞠強、北京大學第一醫院皮膚科主任醫師吳艷、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九院整復外科光電團隊學科帶頭人姚敏、亞太皮膚屏障研究會副主席何黎、江蘇省人民醫院皮膚科主任醫師許陽、四川大學華西醫院主任醫師李利、中國醫師協會皮膚科醫師分會顧問劉瑋、中山大學附屬第三醫院皮膚科主任醫師賴維、重慶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皮膚科主任醫師陳瑾、科赴中國醫學事務部高級經理王銀娟、挪亞檢測日化事業部副總經理陶競越、巢歸研究院聯合創始人兼上海實驗室負責人芒奇金、一葦評測創始人李明遠、聚美麗創始合夥人兼總編輯@夏天童鞋

視覺設計:樂樂
微信排版:高高
責任編輯:Luck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