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新聞客戶端 通訊員 朱俊俊 陳科
魯大伯(化名)是一位年過七旬的老人,多年來一直飽受反酸、燒心的困擾,夜間平躺後尤為明顯,難以入眠,往往需要半臥位才能得到充分休息,這些癥狀伴隨了他幾十年。
他總以為,這是年輕時在黑龍江插隊時留下的「後遺癥」——那時他曾患過急性胃腸炎,胃部從此變得比正常情況下更脆弱。然而,真正的病因卻遠比他想得更復雜。
2013年,魯大伯的生活被一次突如其來的消化道出血打破。那天,他突然嘔出大量鮮血,隨後感到頭暈目眩,家人急忙將他送往當地醫院。經過一系列檢查,醫生診斷他患有食管裂孔疝,反流性食管炎D級,食道下端多發糜爛伴出血。
食管裂孔疝是指腹腔內臟器或組織(主要是胃、網膜、結腸等)透過膈食管裂孔(正常情況下僅容納食道透過)進入胸腔所致的疾病,可導致胃食管反流或喉咽反流,產生胸骨後燒灼或燒心等癥狀,嚴重者可致食道糜爛出血、食道狹窄等。
當時的醫生建議他針對食管裂孔疝進行手術治療,但魯大伯對手術心存顧慮,選擇了保守治療。出血穩定後,他決定回家休養。然而,這只是他漫長治療之旅的開始。
時間來到2022年10月,魯大伯再次遭遇消化道大出血。這一次,他前往浙大二院城東院區接受治療。醫生們經過詳細檢查後,發現他的食道裂孔疝問題依然存在,且病情有所加重。然而,考慮到魯大伯的意願和身體狀況,醫生們決定先采取內鏡下止血及藥物等治療,待食道糜爛出血穩定後再行手術治療。
盡管出血病情暫時得到控制,但醫生們明確告訴他:食道裂孔疝伴胃食管反流是導致他反復出血的根本原因,若不進行手術修復,未來仍有可能再次發生大出血,甚至危及生命。出於對手術的顧慮和恐懼,魯大伯決定采取長期口服藥物治療。
2023年11月,魯大伯的病情再次惡化。這一次消化道出血比以往任何一次都更加嚴重,血紅蛋白一度降至55g/L(通常情況下健康男性為120—170g/L),這意味著他的身體已經處於重度貧血狀態。雪上加霜的是,他還感染了甲型流感,高燒不退,生命垂危。
在浙大二院消化內科的全力搶救下,魯大伯終於挺過了這次危機。醫生們再次強調:食道裂孔疝必須盡快手術修復,否則下一次出血可能會奪去他的生命。
經過與魯大伯及其家屬的充分溝通,消化內科請來了胃腸外科的陳科醫生進行會診。陳科醫生詳細解釋了手術的必要性和風險。
浙大二院供圖
陳科醫生告訴他,針對「食管裂孔疝伴胃食管反流」的手術治療,可透過微創手術來修復食道裂孔疝,腹部僅需幾個小孔(多數情況下不超過1cm)便能解決,手術後腹部通常不需要留置引流管。手術創傷小,手術後恢復快,已然告別傳統的「開膛破肚」的時代。魯大伯終於下定決心,決定在出血穩定,血色素調整上升後進行手術治療。
經過幾個月的藥物治療及生活習慣調整,魯大伯的血色素及全身狀況得到了明顯的改善。
2024年4月底,魯大伯在胃腸外科陳健主任及其團隊的精心準備下,接受了腹腔鏡食管裂孔疝修補術+胃底折疊術。手術由陳健主任及陳科醫生共同完成,整個過程非常順利。術後,魯大伯恢復良好,幾天後便康復出院。
不久後,陳科的手機上也收到了來自魯大伯長長的一串感謝信。
浙大二院供圖
「目前已拆線,尚在慢慢恢復中,晚上睡覺沒有反流狀況,枕頭從三個減為二個,平時也沒有反酸(燒心)。」
這次手術,陳健主任帶領胃食管反流團隊,透過微創的手術方式,透過修補擴大的食管裂孔及胃底折疊,為魯大伯重建了食管胃結合部的抗反流功能。魯大伯終於擺脫了多年的胃食管反流不適以及食管炎(出血)的困擾,生活質素得到了極大改善。
科普+
食道裂孔疝是指胃的一部份透過膈肌的裂孔進入胸腔,可導致胃酸反流,進而引發食道糜爛、潰瘍、出血等一系列癥狀。常見癥狀包括反酸、燒心、胸痛、吞咽困難等。長期不治療,可能會導致嚴重的並行癥,如消化道出血、食道狹窄甚至食道癌。
食道裂孔疝的癥狀
(1)胸骨後燒灼感和反胃(最常見的癥狀);
(2)吞咽困難:通常是由於並行食管炎、食管狹窄所致,也可因不同程度的食管痙攣或食管收縮欠佳造成;
(3)出血或貧血:食管彌漫性潰瘍出血,或遠端食管的胃黏膜區 穿透性潰瘍常引起出血;
(4)類似心臟癥狀:部份患者可有心前區痛、胸悶及心前區緊束感等癥狀,有時很難與冠心病鑒別;
(5)其他癥狀:賁門部疝入食管裂孔可反射性地引起咽部異物感,巨大的裂孔疝可壓迫心、肺和縱隔而產生氣急、心悸、咳嗽、發紺等癥狀。
食道裂孔疝伴胃食管反流的治療方式
首先是調整生活方式,這是食管裂孔疝伴胃食管反流的基礎治療手段,包括戒煙、戒酒、睡前2~3 h禁食、避免食用誘發反流癥狀的食物(如咖啡、茶、碳酸飲料等)、擡高床頭(約30°),超重和肥胖患者進行減重和合理運動等。
其次是藥物及內鏡治療。
再次是外科手術治療,即食管裂孔疝修補+胃底折疊術。
健康問題不容忽視,尤其是反復出現的癥狀,背後可能隱藏著嚴重的疾病。及時就醫,聽從醫生的建議,選擇合適的治療方案,才能避免更大的風險。
動動手指給親友送春聯
「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