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女人

有些家長對孩子沒有任何要求,為什麽他們的孩子還有得抑郁癥的?

2024-11-24女人

生物學家、曾經的浙大生命科學研究院教授王立銘教授曾經開設過一門課「抑郁癥醫學課」。

他很系統地介紹了抑郁癥究竟是一種什麽病。

若從心理學角度討論抑郁癥,主要有兩種主流的心理學解釋框架:

——「認知模式框架」和「社會關系框架」。

我覺得有必要聊聊這個「認知模式框架」~

在認知模式框架下,抑郁癥被看成一種認知模式的改變。

⭕️什麽叫認知模式?

簡單來說,就是一個人習慣於用什麽樣的角度去收集資訊、處理資訊、儲存資訊。

我們每個人都是根據自己認知模式去做出選擇,去辨識、判斷某人、某事。

比如被老師批評——

有的孩子在想:老師批評的有沒有道理,老師有沒有冤枉自己?

☘️而有的孩子在想:老師是討厭我了,所以才批評我。

比如父母對孩子沒有任何要求——

有的孩子在想:爸爸媽媽真愛我,從不給我壓力,我可以做我喜歡做的事情。

☘️有的孩子在想:爸爸媽媽一定覺得我就是個廢物,對我已經放棄培養了。

你看,同樣的事情,總有孩子會用消極的心態去看待。

⭕️各種各樣的抑郁癥癥狀,都可以看成是一種特殊的、病態的認知模式。

這種模式可以簡單總結成「三無」——無價值,無助,無望。

.

☘️無價值——是對現狀的認知,

認為自己和自己身處的世界毫無吸重力。

.

☘️無助——是對自己行為的認知,

認為不管做什麽都不可能改變這種無價值感,得到積極的結果。

.

☘️無望——是對未來的認知,

認為不管未來怎樣,自己的困境都不可能改變。

⭕️你看,所謂的病態認知模式,其實就是一種消極的認知模式。

那麽,孩子的消極認知模式是如何養成的呢?

那個著名的塞利格曼做的「電擊小狗」實驗就做了解釋——曾經也努力過,但發現幹什麽都沒有用。

這種被塞利格曼叫作「習得性無助」的經歷,就是認知模式發生變化的根源。

以下是實驗細節:

1967年,賓夕法尼亞大學的兩位研究生——塞利格曼和邁爾,做了一個著名的研究,找到了消極認知模式形成的原因。

.

把實驗用的一群小狗,分成三組關進同樣的籠子裏。

.

他們對第一組小狗什麽都不做。

.

而對第二組和第三組小狗,給予強烈的電流刺激。

但兩組之間也有區別——

第二組小狗的箱子裏有一個按鈕,只要按動按鈕電擊就會停止。

而第三組小狗,雖然箱子裏也有同樣的按鈕,但卻完全不起作用。

第三組小狗遭受的電擊時間,被設定成和第二組小狗完全一樣。

第二組電擊開始的時候它們也開始,第二組電擊停止的時候它們也停止。

.

訓練結束後,

塞利格曼和邁爾又拿這三組小狗做了另外一個實驗。同樣是給電流刺激,但是小狗這回是可以逃跑的——只要跳過箱子中央一個矮矮的障礙物,就可以徹底逃脫電擊。

.

結果塞利格曼他們發現,

第一組和第二組小狗都可以很快學會逃跑,

.

而第三組小狗卻徹底失去了逃跑的能力。

電擊一開始就主動躺倒挨錘,

低聲哀號,對近在咫尺的逃生機會一點都不感興趣。

你看——

第三組小狗的認知模式,就是——無價值,無助,無望。

☘️無價值,所以低聲哀號;

☘️無助,所以躺倒痛苦地接受電擊;

☘️無望,所以不再嘗試新的機會。

因為嚴格和精巧的實驗設計,塞利格曼他們清楚地知道,這種認知模式的改變和電擊本身關系不大。

因為第二組和第三組小狗,接受的是完全一樣的電擊。兩組小狗唯一的區別是,在先前的實驗當中,它們的努力能不能產生積極的變化——

第二組小狗只要按按鈕,就可以停止電擊;

而第三組小狗不管幹什麽都沒有用,電擊都會按照一個難以捉摸、隨心所欲的方式不斷出現。

所以,我們要經常想一想:

☘️在孩子的世界裏,Ta是否有習得性無助的經歷?

童年時期,經歷過家庭暴力和被忽略,是導致強烈習得性無助的重要原因。

比如——

有一對不會表達愛的父母,不管孩子做了什麽,孩子就是得不到反饋,他肯定會有習得性無助啊。

哪有不需要肯定的孩子?哪有不需要愛的孩子?

⭕️父母不去認可孩子發起的情感聯結,於是孩子不再試圖聯結。

⭕️題主說的「沒有任何要求」是否也涉嫌「沒有反饋」?孩子自己的感受是不是「被忽略」「不被愛」?

還有一個角度——

孩子更多的時間,是在學校裏,孩子在學校又會遭遇什麽?

若孩子遇到一個不管青紅皂白,就喜歡羞辱、批評他的老師;

或孩子遇到一個他怎麽都沒辦法擺脫的、霸淩他的同學;

又或,不管孩子怎麽努力,就是無法提升學習成績……

這些,也可能會引發習得性無助噢。

當孩子發現自己不管做什麽都沒有用,對事情失去了控制能力的時候,認知模式就可能會向抑郁癥的方向轉變。

王立銘教授說:

並不是只有這些顯而易見的打擊,

才會引發習得性無助。

每一個人,都可能會有完全不同的「敏感地帶」。

.

你覺得可以承受的事情,

也許對另一個人來說就是引發習得性無助的痛點。

正所謂「彼之蜜糖,我之砒霜。」

我們不能從自己的經驗體會出發,

隨意判斷別人的遭遇和感受。

同樣的道理,認知模式的改變,也是治愈抑郁癥的重要手段。

塞利格曼怎麽治療小狗的習得性無助呢?

在他的實驗中,

第三組接受電擊的小狗面對逃生機會,

已經躺倒在地、自我放棄了。

這時候,

塞利格曼伸手過去抱起小狗,

按著它們的爪子一步步往前走,

直到逃脫電擊,

讓小狗親眼看到原來自己還是能改變命運的。

結果塞利格曼他們發現:

只要重復兩次,

這些原本絕望的小狗就又能重新開始積極逃生了,

它們原本消極的認知模式被強行逆轉了。

基於類似的邏輯,

心理學家們發展出了所謂的「認知行為療法」(CBT),來幫助抑郁癥患者改變認知模式。

⭕️另外——

抑郁癥很大比例上會受遺傳因素影響,

生活中的應激事件可以誘發遺傳基因的表達,

導致抑郁癥發病的可能性升高。

若孩子本身具備易感性,若遭遇了應激性事件,也就是生活中遇到了嚴重的困難或打擊,就很容抑郁。

⭕️易感性因素包括基因遺傳等生物學因素,也有人格、認知、人際關系等心理和社會因素。

對於兒童和青少年來說,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影響因素,那就是人格特質。

有什麽樣的人格特質的孩子最容易抑郁呢?

——「對自我的低引導」 和 「對傷害的高回避」。

「對自我的低引導」指 遇到困難時,他就傾向於回避和退縮。

「對傷害的高回避」指 比較小心謹慎、思前顧後,容易緊張、焦慮、疲勞、悲觀。

推薦楊意的【我的孩子抑郁了,我卻以為他只是不開心】,她在書中有詳細的講解。

我的孩子抑郁了,我卻以為他只是不開心
¥ 37.95
拼多多
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