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對大部份商品代的繁殖場,需要更加註重全程體況管理,才是獲得最佳繁殖效能和成本的基礎。大部份的人在妊娠飼餵中攻胎,但是盲目攻胎不會有最佳的繁殖狀況,我們來看以下幾種:
1、純種攻胎。我們攻胎針對部份純種可明顯提高健仔比例,但是也需要留意品種品系差異和飼餵量,部份品種品系已經有成熟的飼餵曲線,包括全程一個飼餵量、高低高、步步高等多種飼餵模式。
2、大部份二元豬:尤其是二元初胎的妊娠母豬,後期攻胎會增加弱仔比例的同時增加死胎;隨著胎次增加,可以降低弱仔比例,但是需要經過數據積累不斷調整最佳飼餵曲線。
3、體況偏肥,攻胎會增加死胎和難產比例。首先,體況偏肥的母豬,後期攻胎會增加死胎和難產比例,同時造成飼料浪費,產後母豬采食量偏低,奶水差,也不利於下胎次發情和排卵,增加了生產成本。然後,體況偏瘦的母豬,還可以透過飼餵曲線進行調整,但是會增加被動淘汰比例,後備如果更新不足,會造成被動使用更差的後備豬入群,滿產但是生產效能會下降。
4、妊娠後期攻胎可以增加出生重。對於純種豬後期攻胎的確會增加出生重量,尤其是90日齡後,但是增加重量的同時,也會增加乳腺乳脂含量高,偏肥母豬泌乳效能下降。在妊娠期體況管理,飼餵量和產後精準的數據統計錄入非常重要,只有透過2-3批次準確數據測定、錄入和分析,才能精準調整飼餵策略。
5、如何判定需要後期提高飼餵量。
首先看產房總仔、活仔、死胎、畸形和木乃伊,然後是,整窩弱仔還是整體弱仔比例是否偏高?其次,現階段飼餵量執行標準,歷史測定背膘數據如何?以及對不同品種,不同場飼餵標準,產仔情況進行分析比對,最終綜合各種因素綜合判斷是否需要調整,尤其是飼餵標準和營養配方,一定需要經過論證和小範圍驗證,擴大範圍驗證,最終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