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女人

抑郁癥的根源,就是太能忍了

2025-01-21女人

關於抑郁癥,有很多和大家觀念中的固有印象相悖的事實。就比如在【抑郁的力量】裏,作者所描述出來的觀點。

「我診治過很多抑郁癥患者,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的特征,那就是意誌力和忍耐力極強。對此,大家很可能感到意外。」

【抑郁的力量】

人們通常會認為,只有內心脆弱的人才會抑郁,但事實可能恰恰相反,那些精神力量越強的人、越能忍耐的人,反而患抑郁癥的風險越高。

「能忍」意味著這個人的頭腦控制力極為強大,他的大腦會強制性地向內心和身體下達命令,而完全忽視兩者的「投訴」和「反抗」。

而長期被壓迫的內心和身體,終有一天會對頭腦的控制產生巨大的反彈,進而產生 「全面罷工」,完全不回應頭腦下達的所有指令,這時候人就會陷入抑郁狀態。

在生活中,很多人自己或者身邊的人都有一種特質,他們似乎能承受無盡的壓力,可以默默忍受生活中的各種不公平、委屈,他們堅韌、不抱怨。

但是,隨著生活壓力越來越大,大家的生活方式也越來越多元化, 「能忍自安」好像越來越不被認為是一種好的品質了。

「忍」的背後往往代表著內向、責任感和情感壓抑這些心理特質和行為模式,短期來看它們能幫助我們應對困境,但是從長期來看這種被動的應付會讓一個人承受過大的心理負擔,最終導致抑郁的發生。

1. 內向型性格:情感的壓抑和內心的沖突

嚴謹地說,內向或者外向型性格,並不會直接和抑郁扯上關系。但是,能忍的人往往表現出較為內向的性格特點,比如不善於表達自己的需求和情感、不願意透過宣泄來釋放壓力、將情緒內化等等。而這些,往往會成為抑郁癥的種子。

榮格說過,內向的人更願意向內心尋求力量,而外部的支持和表達往往被壓抑。所以他們在面對生活的不如意、挫折或者沖突時,就會選擇隱忍。

隱忍的結果就是,可能導致內心的沖突和不安一直積累,表面上看似雲淡風輕、無所畏懼,但是壓抑在內心的情感和未被解決過的沖突,會讓他們越來越疲憊和無力,最終就可能透過抑郁癥的形式爆發出來。

2. 強烈的責任感:自我犧牲和情感耗竭

忍耐力強的人身上通常會有非常強烈的責任感,不管是在家庭、工作還是生活中,他們往往會承擔過多的責任,盡力滿足他人的需求,而忽視自己的感受。

在外人看來,他們往往是老好人、靠譜的人,但是這種自我犧牲式的行為,雖然可以讓一個人獲得他人的認同和贊許,卻也在無形中耗費了自身的情感能量。

過度的責任感,往往和自我價值的認同感高度相關。忍耐力強的人,往往會在潛意識裏認為只有自己忍得住並且一直為他人付出,才能獲得他人的認同和愛。

也就是說,他們的關註點一直放在別人身上,而忽視了自己作為一個個體,也是需要被他人的關註、情感支持所滋養的。

如果強烈的責任感一直讓他過度付出,卻沒有得到應有回報的話,時間長了,情感的單向流動就會讓他們感到前所未有的孤獨、疲憊,甚至會開始質疑自己存在的意義。

長期的情感耗竭和自我需求的無法滿足,往往是抑郁癥的重要誘因之一。

3. 高度的自我要求:完美主義與焦慮

「忍」的背後,往往是非常高的自我要求,完美主義就是最常見的心理特征之一。這種完美既包括對自己身上特質的要求,也包括在做事時的要求。

比如一個人不希望別人說出自己一個 「不」字,那隨之而來的就是各種隱忍和妥協,以換取他人心目中那個完美的形象。

忍耐力強的人在做事時,也經常對自己提出極高的標準,要求自己做到最好、最完美。

在這種動機的驅使下,會讓他們難以寬容自己,任何一個失誤或者不足,都會成為他們自我批評和自我懷疑的理由。

過度的自我批評和追求完美,其實是內心焦慮的一種表現,如果長時間處於這種壓力之下,個體就容易出現情緒崩潰,最終導致抑郁癥的發生。

那麽,如何能走出 「太能忍」的困境呢?

我們總說一句話, 忍無可忍則無需再忍 ,但真正放到現實中,卻是很難做到的。

想要打破這種 「忍」的負迴圈,也需要從一點一滴做起。

首先,要學習表達情感和需求。 對於一個從不表達需求的人,一開始很可能會感到別扭,不知道到底如何表達。這種情況下可以學習周圍人的表達方式,看看他們在面對一些不公平或是失真自身利益的事情時,是怎樣據理力爭或是表達自身訴求的。

不要強迫自己能夠 「完美」表達,只需要按照自己所想,直接說出來即可。至於表達方式、策略,是有一個慢慢練習的過程。

其次,接納不完美,調整自我期待。 完美主義往往是抑郁癥的導火索,不管是接納自己的不完美,還是 「允許自己追求完美,但同時可以接受結果的不完美」,都可以減少焦慮或是抑郁的發生,而這兩者都要經過訓練才能慢慢達到。可以借助認知行為療法,逐步調整對自我和他人不切實際的期待,接納自己是個普通人、身有不足的事實。

第三,打破自我封閉,多與外界連線。 獨自承擔壓力、不願意尋求他人幫助,是產生孤獨感、走向抑郁的又一種模式。所以,回歸社會、回歸人群,也是一項非常重要的練習。

不管是透過團體咨詢還是和親朋好友交流,都要想辦法打破情感封閉,重新建立健康的人際支持系統。要知道在面對困難時,求助不是軟弱,反而是成熟和自我關愛的表現。

「忍」是一把雙刃劍,既是美德也是隱患,當它成為一種強迫性的習慣或防禦機制時,就需要我們高度警惕了。而「去忍化」則是很多抑郁癥患者要修行的議題。

我是鴕鳥,寫心理學,寫抑郁癥,感謝你的關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