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女人

此時,正是「儲蓄」健康的時節

2024-12-21女人
【健·生活】
作者:韓奧林(浙江中醫藥大學浙江中醫藥文化研究院研究員)
「冬至一碗湯,不勞醫生幫。」作為中國傳統二十四節氣中的重要節點,冬至不僅在民俗文化裏象征著陰陽交替、新的迴圈開始,在中醫康養體系中也占據著重要地位,此時正是「儲蓄」健康的節氣。冬季閉藏,萬物休整,神誌深藏於內。人在這時應順應時令,遵循「冬藏」之道,多「儲蓄」少「透支」,充分考慮「冬至一陽生」的特性,對陽氣予以養護。
中醫強調人體自身是一個有機整體,同時人與自然環境也是統一的整體。在這種觀念下,人體的生理節律與自然的四季變化、晝夜更替等密切相關。這種「天人合一」的思想在【黃帝內經·素問】中這樣表述:「人以天地之氣生,四時之法成。」【黃帝內經·靈樞】也寫道:「春生,夏長,秋收,冬藏,是氣之常也,人亦應之。」可見,中醫強調人的生命活動宜與天地自然四時相適應。
冬至後氣溫顯著下降,寒邪易侵襲人體。中醫認為,寒為陰邪,易傷陽氣,且寒性凝滯,會阻礙氣血執行。人體的陽氣猶如自然界的太陽,陽氣充足則能抵禦外邪、溫煦身體。故在冬至,應註重保暖,尤其是頭部、腳部和背部這些陽氣容易散失的部位。為此,外出時最好戴帽子、圍巾、手套,睡前用熱水泡腳,穿著保暖且舒適的鞋襪,背部可適當增添衣物或使用保暖用品,以保護陽氣、促進氣血流通,預防因寒邪導致的疾病,如感冒、關節疼痛等。此外,還可以透過曬太陽補充陽氣,有效補陽的方式是曬背部,這是因為背部是人體督脈所在,有主導一身陽氣的作用。
進入冬季,人體的新陳代謝減緩,氣血趨向於體內,是滋養臟腑、補充氣血的好時機,就像在寒冬給樹木施肥,為來年的茁壯成長積蓄養分。冬至處於冬季的中間位置,此時進補可以更好地幫助人體儲存能量,為來年的健康打下基礎。中醫強調「冬藏」——在中醫看來,腎主冬,腎臟在這個季節發揮著關鍵作用,是人體陽氣的根基,就像自然界的種子在地下等待來年發芽一樣,人體的陽氣在腎臟中閉藏、蓄養,體質偏陰虛的人可以適當食用一些滋陰的食物補充陰液。
冬至滋補分為補氣、補血、補陰、補陽,具體因人而異、因地制宜。其中,補氣食品是指具有益氣健脾功效、對氣虛證有補益作用的食品,如大米、糯米、花生、山藥、胡蘿蔔、豆漿、雞肉等;補血食品是指對血虛證者有補益作用的食品,如動物肝臟、動物血制品、龍眼肉、荔枝肉、桑椹、黑木耳、菠菜、胡蘿蔔、豬肉、海參、魚類等;補陰食品是指具有滋養陰液、生津潤燥功效、對陰虛證有補益作用的食品,如銀耳、木耳、梨、牛奶、雞蛋、葡萄、白菜等,這類食品對咽幹咽癢的人尤其有好處;補陽食品是指具有補陽助火、對陽虛證有補益作用的食品,如羊肉、蝦類、鹿肉、核桃仁、韭菜、枸杞子等,可補中益氣、溫腎助陽,適用於經常遇冷打噴嚏和流清涕、畏寒怕冷、四肢不溫、腰膝無力等癥狀的人。
需要註意的是,進補雖好,但也不能盲目,忌虛實不分。建議先請中醫師辨證,再根據自己的身體情況進補。此外,忌無病進補、過度進補。
冬至過後,人體的陽氣逐漸從潛藏狀態向外生發,人體的生理機能隨之發生一些微妙的變化,氣血也隨之潛藏於體內深部。冬季人體的新陳代謝減緩,氣血執行相對緩慢,而過度勞累會耗傷氣血和陽氣,導致身體虛弱、抵抗力下降。無論是從事體力勞動的人,還是腦力勞動者,都要註意勞逸結合,保證充足的休息時間。
當然,休息並非不動。冬至雖寒,仍需適度運動以激發體內陽氣,增強體質,提高免疫力。中醫講「動則生陽」,即運動可促進氣血流通,使陽氣得以舒展。這時,可選擇太極拳、八段錦、散步、慢跑等較為緩和的運動方式。運動時間宜選擇在陽光充足、氣溫相對較高的時段,如上午9—11點或下午3—5點,避免在寒冷的清晨或夜晚運動,以免受寒。運動前要做好熱身,運動強度以微微出汗為宜,切不可大汗淋漓,否則會耗傷陽氣。
冬至養生還應註重調養情誌,保持心境平糊,樂觀開朗。中醫認為,情誌與臟腑功能密切相關,情緒過激會影響臟腑氣血的正常執行。為此,要藏而不抑、靜而不凝、遇喜不過、處變不驚,避免過度焦慮、悲傷、憤怒等不良情緒,以免擾動體內陽氣。正如【遵生八箋】中所言,「冬三月六氣十八候,皆正養臟之令,人當閉精塞神,以厚斂藏」,在以「藏」為主調、講求天人合一的冬至,人的情誌也應順應自然界的變化。靜是情誌養生的至高境界,也是養「藏」的關鍵。冬「藏」即神藏於內,養生避病應力求精神安寧,遇事節怒。透過聽音樂、閱讀,或與朋友交流等方式可舒緩情緒,或在室內擺放一些綠色植物或鮮花,也可以增添生機活力、改善日常心情。
【光明日報】(2024年12月21日 07版)
來源:光明網-【光明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