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女人

紀念中國第一例心臟冠脈搭橋手術成功50周年——用嚴謹的醫學技術傳遞溫暖的人文

2024-12-21女人
心血管疾病是威脅中國居民健康的一大殺手,與心血管疾病打了一輩子交道的中國醫學科學院阜外醫院院長、中國工程院院士胡盛壽說,截至目前,中國心血管疾病發病率、致死率還在緩慢上升,「拐點」尚未到來。數據顯示,中國心血管疾病患者達3.3億人,這意味著約每5名中國居民中就有1名心血管病患者。2023年,約458萬人被心血管疾病奪走了生命。
心臟的主要功能是供血,在眾多治療心血管病的手術中,胡盛壽說,冠脈搭橋手術是中國目前最普及、最有效的心肌血運重建手術。2023年,中國共有673家醫院開展了60511例冠脈搭橋手術。
1974年11月18日,中國醫學科學院阜外醫院(以下簡稱「阜外醫院」)開展了中國第一例冠脈搭橋手術。歷經7個多小時後,那位嚴重心絞痛患者的心臟恢復了穩健的跳動,「這不僅僅是一顆心臟的蘇醒,更是中國冠脈外科的起點,宣告了中國心血管病外科正式跨入新紀元」。11月25日,在紀念這例手術成功50周年的活動上,主持人、阜外醫院外科管委會主任醫生鳳瑋說。
1974年11月18日,中國首例冠脈搭橋手術進行中。阜外醫院供圖
對患者的仁愛之心成就偉大
紀念活動本來是一場內部的小規模會議,後來,胡盛壽認為應該讓更多青年醫生深刻領悟這台手術傳遞出的醫學人文精神,所以又召開了一次更大規模的紀念活動,阜外醫院全院200多名青年醫生參加。此外,還有8所其他醫院的醫生代表線上參會。
第一例冠脈搭橋手術的負責人是心血管外科專家、阜外醫院原院長郭加強,他曾經勉勵青年醫生說:「要以一顆仁愛之心去對待病人,唯有如此才能真正做到急病人之所急,這就是激勵你們不斷探索的永恒動力。」
50年後,胡盛壽把這句話又傳達給了在場的青年醫生,並解釋說,一家醫院之所以偉大,就在於這所醫院裏的人所珍視、傳承的理想。
醫學人文在中國醫療界正被提到一個新的高度。近日,國家衛生健康委印發【醫學人文關懷提升行動方案(2024-2027年)】,要求醫療衛生機構進一步加強文化建設,挖掘醫療衛生機構發展沿革、文化特色、名醫大家先進事跡、經典病例救治等,引導醫療衛生機構工作人員樹立人文情懷,培育心中有愛、醫德高尚的「大醫」「良醫」。
郭加強當年為這例手術做了長達一年多的準備。做手術用的器械不夠精細,醫生們就自己磨。充分的準備保證了手術的順利開展。
彼時,中國的疾病譜還以傳染病為主,尚未發展到目前以慢性病為主的情況,但是已開發國家的疾病譜已經發展到了慢性病為主的階段。郭加強敏銳地觀察和預測到了中國疾病譜未來的變化趨勢,決心在全國範圍內推廣冠脈搭橋手術。
當時,冠脈搭橋手術的技術門檻極高,需要經驗豐富的外科醫生和多學科團隊協作,多數醫院遠未達標。為了推廣冠脈搭橋手術,郭加強帶隊走訪全國多地醫院,開展培訓和技術支持。他的助手回憶:「沒有多余的手術器械,我們只能邊操作邊講解,讓地方醫生直接學習。每一次示範手術,都需要精打細算。」
1980年之後,隨著經濟的復蘇,醫療事業也快速發展。阜外醫院以國家級重大科技攻關專案為契機,整合全國資源,推動冠脈搭橋技術的發展。在「要讓每一家醫院都能掌握搭橋手術」的理念下,阜外醫院牽頭成立了「心臟外科技術協作組」,向全國推廣此技術。
20世紀80年代後期,隨著各醫院配備的心外科手術器材逐漸齊全,阜外醫院透過「點對點」模式,冠脈搭橋手術推廣至26個省(區、市)103家醫院,並促成44家醫院新建心外科,使更多患者在家門口就能接受冠脈搭橋手術。這一系列舉措是中國現代心血管領域發展史上最具影響力的工作之一。
中國首例冠脈搭橋手術的手術記錄。阜外醫院供圖
醫療質控是更深層次的人文
讓胡盛壽印象深刻的是,在進行失敗病例的討論時,郭加強經常會第一個發言,檢討自己在手術和診斷中有哪些欠思考的地方。胡盛壽說:「他們那一代人這種嚴謹、謙遜、樸實的學者風範,特別值得我們晚輩學習。」
支撐這種學者風範的,是以病人為中心的理念。後來,冠脈搭橋手術發展出了微創手術方法,但是到底微創好還是傳統方法好,存在著學術爭議。「這些治療本身看上去是冷冰冰的,但是學術爭議背後的落腳點是如何為患者提供最安全、最有效的治療手段。」胡盛壽說。
每年有那麽多病人做了冠脈手術,他們術後的恢復情況如何?2002年,阜外醫院開始開展冠心病術後隨訪專案,在此基礎上,逐漸形成中國冠心病外科質控協作網絡。截至目前,這個質控協作網已經覆蓋超150家心臟中心,涉及全國30多個省(區、市)。
阜外醫院黨委書記鄭哲負責這項質控工作。他還記得,剛開始統計31家單位的數據時,需要一家一家去聯系,統計的數據都是手寫錄入,當時還用復寫紙,一頁保留,另一頁收入數據庫。
基於質控的數據庫建立後,效果逐漸顯現。2004年-2013年,中國風險標準化的單純冠脈搭橋手術死亡率從2.8%降到1.6%,並行癥發生率也逐步降低。後來,基於大數據和演算法分析發現,雖然全國各地都在開展冠脈搭橋手術,但是不同地區之間的死亡率和並行癥發生率差異非常大,有時可能差十幾倍。成立國家心血管系統疾病醫療質素控制中心正是以這些數據為基礎的。
國家心血管系統疾病醫療質素控制中心成立後,開始給每個成員單位發送該單位的質素報告,透過這種方式提升全國範圍內心血管外科醫療的質素水平。
在接受中青報·中青網記者采訪時,鄭哲說,醫療質控是更深層次的人文,想要給病人看好病、做好手術,就需要嚴格把控醫療質素。
把控好醫療質素需要像郭加強那樣不斷自省,這一精神後來傳承到了胡盛壽這裏。1996年,胡盛壽在中國做了第一例非體外迴圈冠脈搭橋手術。之後他一直在思考,非體外迴圈冠脈搭橋手術到底給病人帶來的好處更多還是壞處更多。
這個思考及其研究一直持續了近10年。這期間,胡盛壽帶領團隊研究對比了1999年-2006年的6665例冠脈搭橋病例,非體外迴圈和體外迴圈病例各占一半。經過數據比對發現,非體外迴圈冠脈搭橋手術短期獲益有限,並且可能會增加遠期心血管事件風險。基於這項研究,胡盛壽及其團隊調整了手術策略,在常規情況下開展體外迴圈搭橋手術。
「人生不是一支短短的蠟燭,而是一支由我們暫時拿著的火炬,我們一定要讓它燃得光明燦爛,然後交給下一代人。」一位與會專家以這句話表達了對心臟外科未來的期許。
本著對生命負責的態度,胡盛壽嚴於律己,也嚴格要求學生。冠脈搭橋手術可以簡單理解為,從腿部或其他部位取一段靜脈血管當作「橋」,「搭」在心臟上,讓心臟搏出的血經過「橋」,跨過狹窄或梗阻的冠狀動脈到達缺血心肌,從而改善心肌缺血、缺氧狀態。
胡盛壽曾這樣告誡學生:「靜脈不要總是取那麽長,你多1cm的切口就是對病人多1cm的創傷,不要覺得這點創傷無所謂,絕大部份搭橋都是擇期手術,一定要想辦法用最小的創傷來獲得最好的長期結果。」
阜外醫院副主任醫師張昌偉博士畢業後,又經過了阜外醫院10年的嚴格訓練才獲得做搭橋手術的資質。紀念活動現場,這名30多歲的青年醫生說:「最值得驕傲的是,當院長(胡盛壽)臨時有計劃外的緊急會議無法來手術室時,秘書打電話通知手術室說,‘院長臨時有會,讓張昌偉自己做’,我才覺得我‘搭橋’應該是過關了。」
有人說,張昌偉是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但是張昌偉認為不是,「我們是很幸運地站在了巨人的對面,接受嚴格而全面的培訓」。
來源:中國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