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一個疾病,你會發現不同的醫生給的結論不同,不同的科室甚至給的結論和建議是相反的!
為什麽會出現這種結果?不都是醫生嗎?不都是救死扶傷嗎?
我們就拿骨科和運動康復來舉個例子說明。
比如脊柱疾病(頸椎病,側彎,後背疼,腰椎間盤突出,腰痛等)在骨科醫生的眼裏,脊柱就是一個靜止不動的,患者就是一具「冷冰冰的屍體,醫生會用人體解剖的思維去看某一塊骨頭或是肌肉是否失真傷,有炎癥」。
在運動康復眼裏,脊柱是動態的,在坐著時脊柱是一個狀態,在站立時脊柱是一個狀態,在走路時是一個狀態,患者也是一個「大活人,用動態的眼光去看待患者的身體和疾病本身,躺著時疼痛是怎麽回事,坐著時疼痛是怎麽回事,是關節本身損傷了,還是其他問題導致的代償結果」!
在上學期間,運動康復除了學習【人體解剖學】,其實更多的學的是【運動解剖學】,研究人體肌肉和骨骼在活動中存在的關系,比如躺著時腰椎和腰椎肌肉的關系,坐著、站著、走路、跑步、健身等等活動時腰椎和肌肉的關系,從而來判斷疾病。有的患者坐著不疼,站起來腰痛,這是為什麽?有的患者坐著疼痛,走起來反而不疼,這又是為什麽?既然是動態的,那運動康復的理念就是透過運動去治療,去康復,要在動態中去恢復。
而骨科主要學習【人體解剖學】,人體解剖學裏面的內容就是把人體當成一具屍體,把屍體剖開,來看看裏面的結構和組織,所以骨科大夫只看有沒有骨折、骨刺、骨癌,韌帶有沒有斷裂,肌肉有沒有拉傷,如果這些都沒有,那就認為沒事,不會去考慮躺著,坐著,站著,走路,運動時人體的變化,因為「屍體」就是靜止不動的,所以骨科大夫只要看到片子上沒有太大問題,就會認為患者沒事。
為什麽要提骨科和運動康復的學習資料呢?因為學什麽就會存在什麽思維。學化學的肯定是化學思維,學物理的肯定是物理思維。不同的學習環境和學習內容造就了不同的思維。
就拿腰椎間盤突出來說吧。
骨科大夫心裏的讀白是這樣的:
「去拍個腰椎核磁,先看看腰椎骨頭有沒有骨折,椎間盤有沒有突出,脊髓和神經有沒有壓迫,韌帶有沒失真傷,例如發現失真傷,這就證明患者的問題就是這些導致的,就可以針對這些問題給予幫助,該做手術做手術,該用藥物用藥物。經過一系列處理,再次拍核磁發現之前突出已經消失了,壓迫已經解除了,這就說明我們的治療方法非常正確,至於患者的疼痛是否已經解除或是加重,這不在我們考慮範疇之內,因為從片子來看,我們的治療措施非常正確,假如患者疼痛依然存在,肯定還存在其他科室的問題,患者應該去找其他科室解決。
運動康復的讀白是這樣的:
「 先看患者的癥狀,是非常疼痛還是輕微疼痛,來判斷疾病的嚴重程度,是像過電流一樣的麻木還是酸脹痛,來判斷是肌肉問題還是神經問題,再看患者功能是否受限,是只能躺著還是可以站立,能不能彎腰,能不能走路,來判斷嚴重程度,如果發現患者是劇烈疼痛,有過電流的放射性癥狀,不能下床,那說明比較嚴重,建議去拍個腰椎核磁,來看看椎間盤是否壓迫神經,假如壓迫的很重,建議先輸液讓神經脫水,再觀察患者癥狀,如果癥狀明顯減輕,那就暫時不用動手術,如果癥狀沒有明顯好轉,疼痛持續存在,而且疼痛級別很高,持續時間很長,才建議手術。假如拍完核磁發現壓迫的很輕或是幾乎沒有壓迫,那患者的疼痛就不是椎間盤導致的,肯定另有原因,再去找病因,透過一系列的康復治療,患者疼痛消失了,功能恢復了,我們就認為康復了,至於片子上的問題有沒有消除,那是順其自然的事,有的可以改變,有的不可能恢復出廠設定」
這基本就是骨科思維和運動康復思維,沒有誰對誰錯,看患者適合什麽,病情適合什麽,這個疾病就適合做手術,非要搞運動康復,那就是誤診,這個疾病根本沒有達到做手術的程度非要把患者拉向手術台,就是謀財害命。
這就是為什麽兩種思維存在的合理性,對於疾病本身來說,出現兩種結果兩種聲音很正常,因為看的角度不同,所以千萬不要去鉆牛角尖,「為什麽兩個醫生說的不一樣?是不是搞錯了?,這時只需要去思考,你自己更適合哪個醫生的思維,認為哪個醫生的思維對你的疾病就可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