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行看門道,外行看熱鬧」。對於接觸不深的愛好者來說,公路車比賽似乎只有最後10KM能看。對我來說也是如此,一來我沒那麽多業余時間,二來我知識水平也很有限。
不管怎麽說,突圍,爬坡,沖刺,積分,以及各類車手擅長的路段,我還是了解一些的。但是就算如此,我也從來沒有堅持看過完整的賽事直播。
個人認為,公路單車比賽的商業化程度高,有這些原因:
1. 相對親民的運動
摩托車,拉力賽,F1賽事與單車賽類似,時間長,而且「劇情」重復,畢竟這些比賽很多還是繞圈賽,我這樣的外行看,還以為是迴圈播放呢~
單車比賽雖然一樣如此,但任何人想效仿專業車手,都是有可能的,只需要搞一輛單車來就行。但F1賽事就不行了,哪怕是有錢人,也不能輕松弄來一輛方程式式賽車開吧,何況還要受限於當地交通法規的限制,必須下賽道才能體驗,這就大大增加了效仿偶像的成本了。
單車作為一個更親民的運動,成本更低,且有利於健康,因此受眾更加廣泛。
2. 更低的觀賽成本
很多賽事都是在體育場或賽車場舉辦的,要想現場觀看,高低得買張票吧。單車賽就不用了,往路邊一站,就可以了~因此也形成了單車獨特的觀眾文化,雖然每年的賽事中都有不安分的觀眾導致車手摔車的,但這仍然證明了單車的觀賽成本和門檻都較低。
更不要說沈浸式的接觸偶像了:在爬坡賽段,觀眾跑的快點就能近距離接觸偶像車手,與他呼吸同一份空氣,拍個合照,順便還能撿個限量版原味水壺。單車的現場觀賽才是重點,既有趣又不花錢……
線上觀看應該無差別,此處不說了。
3. 被低估的熱度
在一些歐洲國家,單車運動的熱度是很高的。最近在工作中遇到過一個丹麥客戶,為拉進情感距離,只需說一句: 「I'm a fan of Jonas Vingegaard, he had an epic battle with Tadej Pogačar during this year's TDF.」即可開啟老外話閘。
冠軍車手回國的凱旋儀式,放國內估計得是猿手級別的吧……可能這熱度只是在咱們這不高而已。
然後我們再來仔細看看商業化的東西,也就是贊助商們。
AG2R Citroën:AG2R算是元老級的贊助商了,很早之前就開始贊助單車隊,一直活躍在世巡賽中。它是法國最大的公司之一,一家保險公司,有1500萬的客戶群體。至於Citroën雪鐵龍,大家總該熟悉了吧。
Astana–Premier Tech:自「岩士唐時代」以來就參與贊助了。阿斯塔納實際上是個國家政府的一家國有公司贊助的車隊,以首都的名字命名。不過那個城市好像改名了,布吉島為什麽……
Bora-Hansgrohe:兩家德國公司,前者賣油煙機,後者賣衛浴。
Cofidis:科菲迪斯也是幾十年的老贊助商了,是一家貸款公司。
Deceuninck-QuickStep:賣窗戶的和賣地板的。
EF Education–Nippo:瑞典教育公司與日本建築公司。
Groupama-FDJ:賣保險的和買彩票的。
Ineos Grenadiers:前者是化學品公司,後者是汽車名。
Lotto Soudal:賣彩票的和賣膠水的。
Movistar:西班牙電信公司。
BikeExchange:再明顯不過了。
DSM:挖煤的。也賣營養品和食品包裝。
Jumbo-Visma:荷蘭第二大連鎖超市和挪威軟件公司。
Trek-Segafredo:賣單車和賣咖啡的。
Alpecin-Fenix:賣洗發水的和室內裝修材料公司。
寫這麽多,我想大家應該也看出來規律了:這些贊助商的行業和業務是與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這絕不是巧合,說明賽事的收視率足夠高,而且足夠親民,受眾也很廣泛,是老少皆宜的。我想這就能回答本問題了。
商業化程度高是因為有足夠的市場,單車能帶動的消費和體育氛圍都是極佳的,於是贊助商們自然就青睞這塊蛋糕,因此賽事舉辦方和轉播方也就隨之賺的多了。
公路車運動的商業模式是怎麽發展到今天這個程度的呢?這個問題我覺得跟F1還是挺類似的,都是有足夠的流量和受眾,吸引了贊助商進駐,而贊助商的預算和投入程度也影響了一些車隊的賽季表現。其實F1的受眾不窄,汽車駕駛員的數量是很龐大的,而且汽車維保用品也有很大的利潤可圖,所以F1賽事中不乏殼牌,道達爾和倍耐力這樣的贊助商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