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涅利接手之後,羅馬的排兵布陣保守了很多,符合他的一貫特點。如此一來,聯賽成績應該能穩定下來,在一些普通局中拿到分數,但上一些強度的比賽也很難達到全功。
對亞特蘭大的比賽中,羅馬排出了兩個邊翼衛+三中衛的基礎陣型,實際上使用卻偏穩健,科內+克里斯坦特+帕雷德斯的中場組合更傾向於防守厚度,在實操中也更強調回落,常規保留拖後人員,甚至將一名後腰落到中衛之間,再帶上一名拖後「後腰」。
有了中路的厚實保障,拉涅利才換出了兩個邊翼衛的前插支援,提供寬度與肋部的輸出,盡量拉開防線,再用45度斜長傳、下底/倒三角去找到多夫比克的突前高點、迪巴拉的有球核心點。
看上去兩翼衛的擺法偏攻,實際上卻缺乏中路後排的插上資源,還是一個偏守的路線。科內在攻防中的兼顧,特別是進攻中的盤帶能力,結合其防守基本盤,讓這個人員組合有了相對兼顧防守的可行性。這可能也是帕雷德斯在德羅西時期不受重用的部份原因,對強調多排進攻、打更傳統意式、兼顧前後場內容與攻防平衡的德羅西而言,他還是有些偏攻了。
這套打法能夠相對地穩住後防,但如果想要攻出東西,就需要強力中鋒與有球突擊手,至不濟也要一個強力的邊翼衛作為真核心。大部份的進攻都要交給迪巴拉在推進部處理,連線邊路插上的翼衛,而長球、直球、傳中則都要交給多夫比克,讓他在前插中頂著中衛接球,或者站在禁區中肉搏拿球,以此破防或至少創造回做空間。
但是,羅馬的邊翼衛進攻水平有限,更致命的則是多夫比克,並不具備絕對的中鋒強度,很難單人完成使命,在西甲中往往需要多名小攻擊手的環繞配合,而現在的羅馬則太過於「個人化」了。這就導致了本場比賽中羅馬的極度欠攻,基本沒有造出很成體系的威脅。
下半場落後,換上了肖穆羅多夫去替代損耗嚴重的多夫比克,在翼衛位置上用沙拉維增加攻擊力,也只是在轉換的亂戰中制造了幾個機會。除了熱刺那樣的大空間互捅+比誰抓機會多的局,更穩健的意甲比賽,對羅馬的進攻反而是不友好的。
轉到防守端,羅馬維持人數、構建密度、回落低位,加上三中衛的配置,形成了對胡梅爾斯的絕對保護,讓他能夠在有接應的情況下,避免被迫的單防與追防情境,從而發揮防守技術與提前判斷,完成高效率的下腳搶截與填空卡位。
並且,亞特蘭大也缺少了斯卡瑪卡,難以在禁區中依靠有腳下精細度的絕對高點去吸引中衛、制造混亂,德凱特拉雷的二前鋒內容讓他難以單人沖破如此低位的高密度防守,反而由於大體型而限制了活動範圍,難以依靠外拉接應去帶動中衛外擴,由此導致了作為二線攻擊手真核盧克曼、快速二前鋒雷特吉的空間逼仄,本場比賽並沒有沖起來接球、盤帶,被胡梅爾斯帶隊的羅馬防線輕易化解。
但是,在下半場,亞特蘭大加強了二線的集群沖擊力,尤其是兩個邊路的沖跑銳度。德凱特拉雷、體力下降的雷特吉與盧克曼下,薩爾馬季奇與紮尼奧洛上,讓亞特蘭大的踢法更加高強度,在中前場增加了滿體力的纏鬥、逼搶,隨即快速推進,更多直接的縱向發展,逼迫羅馬的反身回追,在更高速、對更多路線/單點的防守中難以照顧到胡梅爾斯,逼迫胡梅爾斯自己也要跟著移動起來,暴露缺陷。
羅馬的第一個丟球有運氣成分,隨後打破了平衡,只能派上更偏攻的球員,也想用肖穆羅多夫的沖擊力來打低整體消耗成本與進攻質素的亂戰,但現有陣容與體系完成度不足以兼顧攻防,由此被亞特蘭大的調整所反制,反而愈發陷入被動。此時,胡梅爾斯少人保護,固有的缺陷開始暴露,在移動中的消耗積累,加上勉強做動作,就帶來了受傷下場的結果。
暫時來看,拉涅利帶這支羅馬隊,其下限應該可以保證,但它或許是中遊隊的下限,而非羅馬應有定位的下限。但時間還有,拉涅利至少在聯賽中還有磨合、設計、提高成績與比賽內容的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