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體育

為什麽國足在關鍵比賽運氣差?

2020-12-25體育

中國隊在洲際比賽上的表現,拋開人才儲備之外,主要有如下幾個問題:

第一點,國腳們從小參加的高強度比賽數量和質素均嚴重不足。

直到2017年,全國青少年足球超級聯賽才重新開機。當年,U13、U14、U15、U17、U19五個年齡段的比賽數量是1171場。

對於一個中國青訓體系下培養出來的小球員,每年的比賽數量大致在20-30場之間。平時的訓練多以集訓和跑圈為主,很少參加有著高壓迫強度和高攻防轉換節奏的比賽。

作為對比:

同年齡段的日本球員每年比賽數量在40-50場之間。

同年齡段的歐洲球員每年比賽數量最誇張的可以到80-100場。

比賽數量的不足,導致了球員缺乏高強度比賽中處理球的經驗。

簡單來說:

球商嚴重不足

最明顯的就是武磊,2017年世界杯預選賽亞洲區12強賽倒數第二輪踢敘利亞的比賽,明明有更好地保護球權的方式,非要把球權送給敘利亞,導致中國隊在最後一分鐘被絕平,最終無緣更進一步。

其次是裁判的尺度問題。

在中超賽場上,由於各種各樣的原因,官哨、嫩哨、保護哨屢見不鮮,導致某些國腳大戶球隊、能夠一直享受到裁判紅利。

但到了洲際賽場上,裁判紅利消失之後,很多球員仍然會習慣性地等哨,由此造成了不適應。

最明顯的例子莫過於2015年亞洲杯八強戰對澳洲的比賽第49分鐘,隊長鄭智倒在了禁區裏。中國隊相當一部份球員習慣性地在等哨,在反應上出現了明顯的遲疑,讓卡希爾抓住了這個不越位的機會在鄭智身邊接球小角度倒鉤射門得手。

第三才是心理問題。

這個心理問題也是多方面的,一方面是不懂裝懂的媒體,一方面是不懂非要看比分的所謂球迷,一方面是不懂還非要督戰的主管部門,一方面是教練和球員層面上的想贏怕輸。

因而,在戰術的設定上經常出現些自我矛盾、甚至不符合足球邏輯的布陣;

在場面上,也時常出現思想不統一的情形。

最明顯的例子當屬李霄鵬在去年大年初一的「希望能借他的名字,祝祖國國泰民安,繁榮昌盛」,強行派出了根本沒有比賽狀態的洛國富,導致越南就是抓著防守慢一拍的洛國富側猛攻,最後輸到臉都不要了。

最後,

白頭巾主導的亞足聯確實在打壓中國隊。

最明顯的例子是2011年國奧隊客場挑戰阿曼國奧的比賽,在比賽最後階段,後點插上的雷騰龍將球碰進了球門,被西亞裁判組判定為越位在先,同時將抗議的主教練老布罰上看台。

加時賽中,被裁判拖入加時賽的九人應戰的中國國奧因體能崩盤不敵阿曼被淘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