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體育

如何評價始祖鳥的Macai硬殼羽絨?

2020-10-26體育

失溫,是冬季戶外運動致死率最高的原因之一。雪山攀登、冰河穿越、極地徒步……壓死運動者最後一根稻草的,往往就是失溫。

低溫,是最能考驗戶外裝備效能的環境之一。幾乎所有戶外裝備,在低溫環境中,產品效能都會顯著下降。

因此,評價一款戶外功能性服裝,它在運動過程中的「保暖」和「抗低溫」效能是使用者首先要考慮的。

聖母峰—納木那尼峰(海拔7694米),閃米特攝於2020年10月22日

我現在正在阿裏地區穿行,途徑之地氣候詭譎,特別是國慶之後,氣溫驟降,盤山路飛沙走石,河流滴水成冰。

雖然每隔一段時間,我都會走一次藏區,但今年這一次,沿途之所見頗有些不同。最直觀的莫過於當地人的穿著。

馬攸木拉山(海拔5211米),閃米特攝於2020年10月21日

這位牧羊小哥穿的是羽絨服,就在去年,我穿行於藏區腹地,所見之牧羊人穿的清一色都是動物皮毛制成的藏袍。僅僅一年,現代工藝制成的的羽絨服,已經出現在世界第三極的荒涼牧區。

繼續前行至岡仁波齊山腳,沿途都是朝聖者。

岡仁波齊(海拔6656米),閃米特攝於2020年10月22日

女性依舊是傳統藏袍,男性則是外穿羽絨服者居多。由此看來,羽絨服的保暖性已經在極寒之地獲得了認可。

虔誠的磕長頭姿勢, 使得羽絨服手肘處磨損破爛。如果外面能套一件硬殼沖鋒衣,應該會耐磨很多吧。贈送了一瓶飲料給這位朝聖者,我也繼續著自己戶外運動的朝聖之旅。

岡仁波齊轉山道(海拔4740米),閃米特攝於2020年10月22日

在國內戶外運動中,對外套比較流行的叫法多是「軟殼」跟「硬殼」。

所謂軟殼,最大特點並不是軟,很多文章甚至百度百科都給了它一個錯誤定義,將「軟」作為它的最大賣點。其實很多軟殼比硬殼還硬。

軟殼多采用尼龍和抓絨材料制成。這兩種材料都不吸水,具有一定的疏水性,在短時間內,能防止小雨滲透。軟殼主要功能就是輕防風、弱防雨、保暖舒適。

水上雅丹,閃米特身著軟殼

所謂硬殼,最大特點不是面料硬,而是實力硬。它具有高防水、高耐磨、高防風效能。可以長時間暴露在風霜雪雨之中,有效阻擋雨水和雪花滲透,從而保持體表幹爽,防止身體失溫。

現在有些輕量化的硬殼,可以做到極度柔軟輕便。不穿的時候,用手抓揉成一團,直接塞到口袋裏就行。我上雀兒山的時候,就穿了一件比手帕還軟還薄的硬殼。

穿著極軟硬殼登頂雀兒山

在過去,國外頂流的滑雪運動外套,采用軟殼設計居多。因為要把硬殼做得柔軟舒適,技術性太強。而始祖鳥這次為滑雪運動開發的Macai硬殼羽絨,一反傳統,采用了硬殼疊加羽絨的一體化設計。

雖然頂著硬殼的名頭,但這款功能性服裝無論從外觀上,還是摸上去的手感,都跟傳統的軟殼滑雪服一樣柔軟。

Macai硬殼羽絨產品圖

我想看看這款反其道而行的硬殼羽絨,除了滑雪,是否也適用於其他戶外運動?這次的阿裏之行,剛好是一個試煉它的機會。

前幾天,我到達了阿裏地區的聖湖—瑪旁雍措,這裏屬於寒帶季風幹旱氣候區,十月基本上不會下雨,頂多會下點雪,白天氣溫8度左右。

聖湖—瑪旁雍措

按理說,軟殼的雪山外套就足以應付這樣的環境了。徒步看看這個湖基本上不會遇到下雨,暴雨概率更低,所以對防水要求不高,沒必要出動硬殼。

瑪旁雍措背靠納木那尼山脊,四周被山巒包圍,湖面水平如鏡,加上高原日光猛烈,湖畔一點都感覺不到寒意。

但等我繞過瑪旁雍措邊的吉吾寺,來到看起來同樣平靜的拉昂措邊時,卻被凍得直打哆嗦。

遠看鬼湖—表面平靜的拉昂措

拉昂措被稱為瑪旁雍錯的姐妹湖,也有鬼湖之稱。傳說中是一邪一正的兩個湖。當時刮的是西風,估算超過7級。

拉昂措西邊很空曠,沒有任何遮擋物。軟殼的雪山外套在七級寒風之下,其防風效能如同虛設,雖然氣溫沒有到達零下,但 7級狂風透過外套穿透入身體,輕易就帶走了體溫和熱量。

近看鬼湖—波濤洶湧的拉昂措

實踐證明,軟殼雖然也有防風性,但當風力超過一定極限之後,它的防風能力會突然失效。也就是說,軟殼的防風是相對的。

在戶外運動中,天氣往往無法預測,你很難具體把握何時會遭遇狂風或暴雨。或許,我們10次有9次都不會遇到這麽極端而不可控的天氣,但哪怕遇到一次,也足以威脅到我們的生命安全。

吉吾寺上觀聖湖

惡劣環境下,我們需要一件防風透氣效能良好的硬殼來幫助我們保持體溫。於是,我換上了Macai硬殼羽絨。

體感溫度很快上升,暴虐狂風只是從身旁掠過,再也沒有穿軟殼時的那種冷風穿透感。

很多人可能會好奇,硬殼怎麽總是強調防水效能,防風卻是一筆帶過?那是因為,如果面料能做到防水,就肯定能防風。只是能防水防風的面料,未必透氣。

比如雨衣,你穿著雨衣運動,內衣很快會被汗水打濕,潮濕的汗水會帶走更多體表溫度,這也是為什麽出汗後容易感到寒冷的原因。

Macai能讓我在狂風中運動,沒感覺到失溫,是因為它兼具防風和透氣的功能。對的,你沒看錯,Macai科技感很強的一點,在於它在阻止外部冷風進入的同時,還可以讓內部的汗液快速揮發。

阿裏地區背薩山,攝於2020年10月27日

在過去,防水防風與透氣,本來是相互對立和矛盾的。直到一款革命性的面料——GORE-TEX誕生,才解決了這個問題。

Macai硬殼羽絨外表采用3L GORE-TEX面料,也就是一種特殊處理的三層結構GORE-TEX面料,使其防水、防風效能更佳,且更加耐磨。

GORE-TEX薄膜的小孔比水蒸氣分子大700倍,人體的汗氣能輕易透過薄膜揮發,這就是Macai硬殼羽絨即可以防風,又可以使運動中的身體經常保持舒適幹爽的原因。

雖然防風得到了鬼湖驗證,那防水的效果如何呢?天不下雨,只能人下水一試了。

姊妹湖(海拔4486米)

這是我第一次在海拔這麽高的地方劃艇,用的是勺子槳,比較容易帶起水滴。

即使是風平浪靜的湖面,槳起槳落帶起的水花,很容易就將衣服打濕。如果有風,那就基本會濕透。高原地帶,完全無風的天氣是極少見的。

風勢加持之下,劃艇服如果不防水,很容易就會全身濕透而失溫。

我以前做黃河漂流攻略的時候,以為首漂黃河遇難的七位勇士都是落水溺亡的。後來親身漂過黃河上的死亡地帶才明白,真正致命的原因是失溫。

黃河漂流

有人可能會說,現在科技這麽發達,幹式防水服完全可以解決水上保溫這個問題呀。我手頭有兩套售價過萬的幹式防水服,但很少穿。因為一穿上,我的活動能力會大大受限。

在真正的獨木舟探險過程中,我每天揮槳的頻率是以萬次計的,日均能達到6-7萬次左右。這樣的高強度運動,如果衣服有束縛感,除了人感到難受之外,運動能力也會大打折扣。

這次特意體驗了一下Macai硬殼羽絨,別說水滴,直接用勺子槳瓢水到硬殼外套上,裏面的羽絨也絲毫沒受到影響,幹爽依舊。

最重要的是,手臂頻繁揮動槳的時候,衣袖沒有緊繃感,肩部運動的靈活性沒有受到影響。衣服貼合身形,羽絨沒有臃腫感,穿著體感輕便舒適。

這應該是E3D立體剪裁的功效,三角片和鉸接設計,增強了關鍵部位的運動靈活性。將很難兩全的「高蓬羽絨」與「靈活貼合」相容到了一起。

防風和防水驗證之後,剩下的就是保暖了。衡量羽絨的保暖性通常有兩個指標:充絨量和蓬松度。

如果單看充絨量,Macai硬殼羽絨和普通羽絨有很大區別。

南方薄款羽絨服充絨量一般在100克左右;

寒冷地帶的羽絨服充絨量,通常在200克以上;

Macai硬殼羽絨m碼,充絨量在69克上下。

為什麽Macai的充絨量比其他羽絨服少?難道是為了省一點鵝絨錢?

以我個人經驗,在零下10度的戶外場景中,如果人在非運動狀態之下,最少要200克以上的充絨量,羽絨服才能夠保持體溫。

但如果人在運動狀態中,例如滑雪、雪山攀登,或者在冰河裏劃艇,對衣服的保暖要求就會大大降低。因為人在進行高強度運動時,身體本身就會產生大量熱量。

卡諾拉冰川

不到100克的謎底就是:Macai硬殼羽絨是為了運動而設計的。在相同氣溫之下,人的靜態保暖需求和動態保暖需求有很大差別。

設計師充分量化了運動過程中需要的保暖量級,最終定義了最適合滑雪運動的最佳充絨量。同時,由於Macai硬殼羽絨出色的防風效能,更能大大降低風寒效應。

為了最大化保暖效果,Macai采用了羽絨和合成保暖材料分區填充的技術手段。在易受潮的肩部、腋下、袖口等部位,填充始祖鳥獨有專利的合成保暖材料Coreloft™。

較羽絨而言,Coreloft™可以幫助局部快速排濕,避免濕氣沾染羽絨,確保Macai硬殼羽絨在潮濕環境下保暖效能依舊,提供舒適體感。

至於蓬松度,Macai硬殼羽絨采用的是750歐洲鵝絨。輕量的同時保暖性出色,達到了保暖與靈活性的最大平衡。

也許有人又要問了:那我買一件硬殼,裏面再套一件羽絨服不就完了,何必要弄一件連體設計的硬殼羽絨呢?

我還是用親身經歷來回答吧。在2015年漂流黃河時,源頭(巴彥喀拉山)的氣溫達到零下10度,風力5級左右。當時我穿的就是一件70多克的羽絨服,外套一件單層的硬殼沖鋒衣。

在高強度的劃艇運動中,這種穿著基本不會感到寒冷。唯一缺陷就是:

劃艇運動的動作很大,羽絨服與硬殼之間隨著揮槳動作不斷產生摩擦,使得羽絨服某些部位卷縮起來。這些因為摩擦而卷縮的部位逐漸失去了保暖功能,容易使身體產生局部失溫。

黃河源頭

這種局部失溫倒不會產生什麽嚴重後果,只是讓人覺得不舒服而已。當時我就想,我需要一件羽絨服跟硬殼沖鋒衣一體的衣服。

Macai硬殼羽絨的設計,充分避免了運動動作過大時,保暖層(羽絨)和防風層(硬殼)之間的摩擦。

再加上羽絨的立襯結構,增大了羽絨填充空間,讓羽絨更蓬松的同時,完全貼合身體曲線,提升了保暖效能。

無論穿著劃艇亦或登山,都不用擔心失溫。

阿裏之行的實踐證明,這款為滑雪運動設計的硬殼羽絨,在徒步、劃艇和登山等戶外運動中,表現同樣出色。即無失溫之憂,在零度的低溫環境中,效能也沒有絲毫下降。

阿裏地區不停呼嘯的狂風,太陽發出的灼人熱浪,陰影下的冰雪極寒,在起伏的原野和巨大的巖石之間,個人顯得如此渺小與脆弱。

幸運的是,我們擁有了現代科技加持的各種戶外裝備,讓我們可以在惡劣環境中,全身心去感受和經歷。然後一小步一小步向前,慢慢邁向自己的大目標。

從這一點來說,我要感謝所有不斷追求創新,為我們戶外愛好者設計和生產出高效能服裝的品牌。這裏面,當然不會少了Macai硬殼羽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