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簡單闡述下 「火熱手感」的理論:如果一名投手上次投籃命中,那麽他下次投籃的命中率會提高。按照統計學問題來研究,即是證明一次投籃是否會影響另一次投籃。
我們都有過這樣的體驗,手感好時,真的準到連自己的不相信。
其實不光是籃球,高爾夫球的不斷推球入洞,棒球手持續擊出安打,飛鏢選手把把正中紅心,這都是手感。
甚至我們小的時候玩的打水漂,抽陀螺,打撞球,彈弓砸玻璃...呃最後一種不算,這都是一個動作在不斷的重復下所產生的肌肉記憶。
所謂「肌肉記憶」,從投籃練習的原理來說,我們的大腦會排除一些投籃不進的動作,而去記住投進的動作、力道等。
事實上,肌肉記憶可以透過後天科學的訓練來強懷積累,而「火熱手感」的存在,從統計學上來說自今都無法證明。
但是,學術界無法證明的事,並不意味著它不存在。客觀地說,就是無法在統計學上證明一個觀點,不能說相反的觀點是成立的。說「火熱手感」不存在,同樣不成立。
所以科學,就是在自己擡自己杠中不斷前行。
曾經,體育心理學家約翰·艾略特博士則試圖從科學層面來理解「火熱手感」。
切入點是:一次投籃影響了投手的心理,投手的心理會影響下一次的投籃。
而值得註意的是,艾略特博士認為,運動員想發揮出良好的表現,必須保持平靜的心態,用腦電波來顯示,就是較低的β波和較高的α波。
大腦的思考分析或疑慮,會激發較高的β波,導致行動反應遲緩,無法達到比賽的最佳狀態。
比如我們手被被燙到時,迅速收手,這時的反應源於本能和肌肉記憶,而不是經過大腦分析。比賽中,運動員一旦思考,本能就會消失,產生較高β波,降低反應速度,進而影響賽場發揮。
艾略特博士認為,運動員要經過大量重復練習,加強慣性,消除疑慮,即使在壓力增大的情況下,大腦也能保持較低的β波和較高的α波。
換句話說,運動員充滿自信時,大腦很平靜,這才是取得成功的關鍵。 這比證明「火熱手感」的存在,更具備可操作性。
好吧,本身很玄學,非要我講科學,以上是我能想到對手感最裝逼的解釋了。其實綜合我這麽多年高胖遠投怪的經驗,當某次打球手感好,投籃命中率高,其實這是我們不斷反復從而形成肌肉記憶的過程。
只有達到那個狀態, 每一個球都按照自己身體本身的節奏和掌控的感覺飛出去,剛好又能得到命中的正向反饋,才會讓手感越來越順。
這也是為什麽有些球員一旦手熱之後你會發現他怎麽投怎麽進的原因,因為他的身體已經記住了在那個位置附近用多大的力量,多高的弧線,怎麽樣的發力姿勢能夠讓球落在某個固定的範圍。
相反,如果一開始就沒有準確和連續命中,我們多數業余選手上都會在自我肯定和自我懷疑中搖擺不定, 甚至會產生不甘心,不認命,進入把筐砸歪都要進的自我較勁模式。
往往越是如此,我們的身體就會被迫不斷的調整發力方式和感覺,肌肉記憶會被打亂,我們的主觀調節和肌肉記憶的潛意識還會出現一定程度的沖突和內耗, 導致那一場比賽徹底涼涼,成為自己業余生涯不願提及的噩夢。
職業球員花樣繁多的投籃訓練方式就是為了最大限度的避免後一種情況的發生,只不過肯定是無法完全杜絕的。
大部份球員在一個比較長的時間內會保持一個比較穩定的命中率分布,但常在河邊走,誰還沒個遇鬼的時候。
最後要說的是,球場上的進攻方式不光只有投籃,打球的樂趣也不完全僅是進球。
每當我看到對面球員空位拿球想投又止的時候,
我都會堅定的告訴他——投嘛,萬一進了呢?
而這句話之後,往往都會換來一個讓我滿意的結果和對方充滿恨意的眼神。
這時的我會再輕輕的跟他說——不怪你,有風...
最後,學會正確的投籃姿勢,堅持科學的訓練很重要,關於投籃的細節,我下面這篇貼文裏有過較為全面的闡述,供你參考。
籃球需要一些故事,我願身體力行!每天都愛寫點關於籃球的點滴,喜歡的有緣人可以關註大導我的公號【大導球肆】。
就醬,感謝看完,給您鞠躬了...
對不住,鞠反了,給您再鞠次,點個贊再走唄兄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