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進制造業已成為穩住湖南經濟大盤的「壓艙石」。
全球最大功率的永磁直驅多載貨運電力機車、4000噸級全地面起重機、自主研制的最大直徑「江海號」盾構機紛紛在湖南下線,天河超算、北鬥導航、「海牛」深海鉆機……一批代表中國速度、中國高度、中國強度、中國深度的大國重器,湖南正向先進制造業新高不斷攀登,為產業現代化鍛造未來空間。
創新驅動,制造業勇攀高峰
將130輛小轎車一次性提升到70層樓的高度,依靠什麽機器才能做到?在位於湖南長沙的中聯智慧產業城起重機械園內,日前剛剛下線的全球最大噸位4000噸級全地面起重機就有這樣的力量。
繼2000噸級、2400噸級兩次創造世界紀錄後,中聯重科此次下線的4000噸級全地面起重機第三次重新整理世界紀錄,具備了起重能力強、技術含量高、工況覆蓋廣、作業轉場快等多個特點。
超級裝備總是與超級工程相伴而生。這台超級起重機主要面向陸地超大、超高風機安裝研發,能在200米高度吊裝200噸物件,相當於將130輛小轎車一次性提升到70層樓的高度。
回首21世紀初,中國能造出的最大噸位全地面起重機只有100噸級。2012年,中聯重科成功研制出當時全球最大噸位2000噸級全地面起重機,並在2022年成功批次交付全球最大噸位2400噸級全地面起重機。兩年後,4000噸級全地面起重機進入大眾視野。
最大起重噸位從2400噸增至4000噸,最大起升高度從175米升至200米,這不只是數碼的增長,更是技術的叠代。
「對起重機研發來說,最難的不是提高起重能力,而是在盡可能保持自身尺寸、重量不增加的條件下提升效能。」中聯重科工程起重機公司國內事業部研發部副部長鄭保密介紹,該起重機套用了20余項首創技術,實作了「設計—制造—試驗—服役」產品全生命周期的技術瓶頸突破。在「黑科技」的加持下,實作了起重機在原有「全球之最」2400噸的基礎上,以不變的尺寸大小,提升了60%以上的起重能力。
創新驅動產業「加速器」,湖南「十三五」期間實施高端裝備創新工程。圍繞工程機械、軌域交通裝備、新型能源及電力裝備、新能源汽車等重點行業重點領域,開展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提升產業基礎能力和產業鏈現代化水平。
盾構機被稱為「地下航母」,是穿山越嶺、過江跨海的工程利器。在全球最大的地下工程裝備制造基地——鐵建重工第二產業園區,國內首台16.64米超大直徑盾構機「江海號」在這裏成功下線,將被用於目前全國最長的公路水下盾構隧道——海太長江隧道的施工。
超大直徑盾構機被譽為「大國重器」,其直徑通常達到14米及以上。中國鐵建重工集團董事長趙暉說,「江海號」成功下線,標誌著16米級國產超大直徑盾構機研制和產業化實作了新突破。
本世紀初,盾構機的研制技術基本被一些已開發國家和地區的專業公司壟斷,國內企業處處受制於人。鐵建重工科研團隊堅持自主創新,勇闖科技創新「無人區」,解決了多項國際技術難題,完成了主軸承等關鍵部件的國產化研制,相關客製產品不斷填補行業空白,創造中國第一乃至世界之最。
堅持以企業為創新主體,湖南連續實施十大技術攻關專案、制造業關鍵產品「揭榜掛帥」專案。大型民機車架式起落架、碳化矽晶圓雙面拋光器材等一大批面向產業發展重大需求的關鍵核心技術取得新突破,新質生產力轉化落地為實實在在的產業。
鏈上共舞,做大規模和效益
「整機企業研發部門會在產品生產前,對生產線、產品品質等進行調整和把關,帶動我們配套企業一起成長。」長沙市金鉆機械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楊帆高興地說,該公司為山河智能、中聯重科等主機企業做鉆頭配套,這幾年發展迅速。
「產業巨頭由單打獨鬥走向共生共榮,確保產業鏈供應鏈安全穩定,推動工程機械產業向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湖南國重智聯工程機械研究院有限公司總經理袁振說。
只用了一年多時間,創新中心就突破焊接工藝最佳化、智能磨削機器人等5項關鍵共性技術,開發了碳化矽電源、大功率電驅系統等電動化核心零部件,助力工程機械產業鏈提質升級。
近年來,以產業鏈為抓手,推動產業生態持續最佳化,是湖南制造業高質素發展的一大「秘訣」。聚鏈成群、梯度培育,做強存量、做優增量,構建協同發展的新生態,在全省上下形成共識。
深冬時節,婁底漣水河以南,以鋼鐵巨無霸漣鋼為中心,一座座工廠錯落有致,延綿好幾公裏。現代化工廠之下,是當地一條緊密的矽鋼產業鏈:從漣鋼下線的鋼卷基板,運往幾公裏之外的華菱安賽樂米塔爾汽車板有限公司,制成高端汽車用鋼,再經鄰近的華安鋼寶利公司加工成汽車輕量化部件。
沿湘江北上,衡陽、株洲、湘潭、長沙四市串起一條特高壓輸變電裝備的產業走廊。從世界最高電壓等級最大容量的特高壓變壓器,到中國載人飛船太空人出艙的「臍帶電纜」,到新能源汽車驅動電機用電磁線,這一產業集群因地制宜發展壯大。2024年,衡長株潭特高壓輸變電裝備集群晉級「國家隊」,成為湖南第五個國家先進制造業集群。
市場開拓,提升產業的輻射半徑
在中車株機公司,全球首個軌域交通轉向架智能制造車間,11條生產線馬力全開。自動運輸小車從立體物料庫取料,輸送到相應工位,智能制造裝備再根據物料二維碼參數資訊自動生產,之後產生新的二維碼進入下一環節。「相比傳統人工操作模式,人員精簡50%,營運成本降低20%。」中車株機公司相關負責人表示。
經過80多年的發展,株洲軌域交通裝備產業正在進入以綠色、智能、高端為代表的新階段,而國內正在推動的大規模器材更新,則將加速這一行程。
去年,5月9日,全球最大功率的永磁直驅多載貨運電力機車在株洲正式下線。這台八軸制式的「鋼鐵巨人」,單台最大牽引功率可達10400千瓦,相比同軸數的傳統電力機車,單台機車的單趟運量可提升近1200噸,綜合年運量可提升近28萬噸。標誌著中國多載鐵路運輸裝備領域取得了又一項重大技術突破,實作多載機車向智慧多載機車成功戰略轉型。
準確把握新趨勢,提前布局新市場,中車株機在多個新領域發力,已有智軌、超軌、磁浮等多種產品面世,加速產品由「價值鏈低端」向「價值鏈高端」、市場由亞非拉傳統市場向歐美澳高端市場、經營模式由單純的產品貿易向「產品+技術+服務+資本+管理」全要素輸出的三大轉變。
據了解,「天狼星號」動車組、大型盾構機、兆瓦級風力發電機等一大批湖南高端裝備產品成功打入歐美市場。近年來,山河智能、中車株洲所、衡陽特變、湘電集團等企業充分發揮技術、資本、勞動力等優勢,不斷拿下海外大單,加快「走出去」。
湖南省社會科學院課題組曾撰文稱,經過多年發展,湖南有打造國家重要先進制造業高地的基礎、條件、優勢,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視的短板。與廣東、江蘇等制造業發達省份橫向對比,湖南省打造國家重要先進制造業高地的條件與差距集中體現為:三大產業集群優勢明顯,但制造業總體規模偏小。龍頭企業領先全球,但「專精特新」企業數量偏少。教育科技資源比較豐富,但科創競爭力有待增強。營商環境持續改善,但精準扶持有待加強。
在省政協委員,省政府參事、湖南大學經濟與貿易學院教授、博導李琳看來,工程機械、軌域交通等傳統產業一直是湖南的優勢,要想「穩得住」,關鍵要靠可持續的創新,這是占領新的市場、開辟新的賽道、打破天花板的「不二法寶」。
李琳進一步分析表示,創新的具體路徑,就是數碼化、綠色化和全球化。數碼化就是要透過AI技術的改造,促使傳統產業降低成本和提高效率。比如,三一重工18號工廠、中聯重科「黑燈產線」,都是透過技術手段改造升級。而綠色是以數碼技術推進傳統產業改造升級的生態底色和必然趨勢,透過綠色化改造,能夠降低碳排放量,更好地開拓新的市場份額。
此外,當傳統產業面臨「天花板」,就需要開拓國際市場,提升產業的輻射半徑。湖南的工程機械、軌域交通,國內競爭非常激烈,將產品打入國際市場的最初目標,是實作產品出口。但隨著時間的推移,逐漸發展到不僅出口產品,還帶動龍頭企業和配套中小企業以產業鏈方式抱團出海,在國外建立園區,從而開拓國際市場。
瀟湘晨報記者陳張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