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社會

正在公示!跨界川渝的銅缽河為何能進入全國美麗河湖名單?

2024-12-05社會
封面新聞記者 曾業
12月4日,生態環境部水生態環境司對第三批美麗河湖優秀案例名單進行公示,銅缽河作為重慶市唯一入列的案例進入這份公示名單。
銅缽河屬川渝跨界河流,發源於四川省達州市大竹縣、蜿蜒流入重慶市梁平區,曾因復雜的地理環境和跨區域管理難題,水質一度惡化至劣V類。2020年以來,梁平與達州兩地攜手,共同推進銅缽河治理,讓銅缽河實作了美麗蝶變。
如今的銅缽河重慶梁平段。(圖據梁平區生態環境局官網)
突破行政藩籬
形成河流跨界治理合力
銅缽河發源於四川省達州市大竹縣白壩鄉,由大竹縣觀音鎮進入梁平區,流經梁平區七星鎮、碧山鎮後,再次進入大竹縣,後由達州市達川區匯入州河,再經渠江入嘉陵江,是達州、梁平兩地聯系最為緊密、水系最為復雜的河流。
2020年以前,因川渝兩省市確定的水環境功能不一致,管理標準不統一,兩省市在流域水環境治理深度、廣度上有差距,治汙設施有短板,水汙染問題沒有得到根本解決。2019年銅缽河上河壩斷面水質均值雖達到Ⅲ類,但有4個月超過Ⅲ類,3月為劣Ⅴ類。
讓「兩不管」變「都要管」,必須突破行政藩籬——銅缽河治理是川渝兩地共同的責任。
2020年9月,梁平與達州簽訂【銅缽河聯防聯治協定】,並共同編制印發【銅缽河流域水生態環境保護川渝聯防聯治方案】。這一合作框架明確了控制汙染物排放、修復河湖生態環境、推進美麗河湖建設、提升流域管理能力等重點任務,並落實資金近6億元用於共同實施流域治理。與此同時,兩地還建立了聯席會商、聯防共治、資訊共享、聯合執法等機制,打破區域界限,形成強大合力。
銅缽河沿線鄉鎮誌願者清理河道垃圾。(大竹縣生態環境局供圖)
梁平境內的銅缽河上河壩國考斷面(圖據梁平區生態環境局官網)
破解治理難題
打出綜合治理「組合拳」
「銅缽河治理,最大的難題是解決面源汙染。」達州市大竹生態環境局副局長楊娛介紹,2020年以前,河道狹窄,沿河的一些畜禽養殖場偷排、漏排,下水管道破損,流域內鄉鎮生活汙水直排河道……讓銅缽河「臭名遠揚」。
為此,四川達州和重慶梁平專門邀請省市專家,先後進行5次對銅缽河進行現場會診,共同編制印發【銅缽河流域水生態環境保護川渝聯防聯治方案】,共投入6.89億元,實施57個專案建設,著力破解跨省市跨流域跨部門管理和治理方面的瓶頸和卡口。
在治理過程中,兩地共建成投入營運鎮村汙水處理廠28座、尾水濕地2座,並配套建設了260余公裏的雨汙管網,有效提高了汙水處理效率和質素。同時,透過實施水系連通和水庫治理,關閉高洞巖電站,將梁平區內的竹豐水庫、花石水庫和大竹縣的九龍水庫作為銅缽河的補水源頭,新增年生態調補水能力600余萬立方米,使銅缽河的水質持續保持在Ⅲ類以上。
此外,兩地還聯合整治跨界區域生活汙水,將四川省開江縣任市鎮老街片區1000余人、大竹縣石橋鋪鎮600余人生活汙水,分別接入梁平區文化鎮、碧山鎮(華灘壩)汙水處理廠處理,汙染治理設施共建共享經驗模式,入選【川渝跨界河流聯防聯控典型案例組譯】。
鳥瞰平灘鎮銅缽河防洪治理工程。孫偉 攝
生態修復後的銅缽河達州段。李春學 攝
保障長效治理
構建聯防聯治「共同體」
治得了汙水,還要堅持系統化、精細化管控,才能守住涓涓碧水。
2022年7月5日,銅缽河上河壩斷面線上數據顯示水質突然惡化為劣V類,梁平、大竹兩地政府及生態環境部門立即趕赴現場聯合排查,最終發現是上遊大竹境內一家養殖場排汙導致水質惡化,川渝兩地環境執法部門及時聯動處置。
達州、梁平兩地,依托「巴渝治水」系統,強化川渝數據歸集、融合、共享,構建了問題「發現-交辦-整改-銷號」的閉環管理機制,實作了水環境問題的數碼化管理協同處置。同時,透過建設4座河流水質自動監測站和13座監測微站,覆蓋全流域幹流和主要支流,即時監控水質變化,常態化互通水質數據,共同開展水質加密監測、排查溯源。
銅缽河的治理不僅註重水質提升,還強調生態修復和景觀建設。
川渝兩地透過綜合治理河道13.7公裏,打造了親水護岸、濕地公園、灘塗濕地、尾水濕地、生態隔離帶等,總面積達4.56萬平方米。這些生態工程不僅改善了河流生態系,還透過「清河、護岸、凈水、保水」四項行動,有效改善了農村人居環境,保留鄉村風貌,推進宜居宜業的美麗鄉村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