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社會

在中國,做中非交流的使者(「非洲人的中國緣」③)

2024-08-27社會
本報記者 林子涵 高 喬
津巴布韋青年李帥在活動中表演非洲鼓。
剛果(布)青年王子參加學術會議。
喀麥隆青年沙力參加綜藝節目「非正式會談」。
尼日利亞青年季偉森在聯合國愛滋病規劃署舉辦的招待會上演講。 均由受訪者供圖
津巴布韋青年李帥在浙江杭州透過參加社區誌願活動,交了一群新朋友;喀麥隆青年沙力在非洲流行舞的動感節奏中,為搭建中非體育文化交流橋梁貢獻力量;尼日利亞青年季偉森在研究和旅途中,感受中國傳統與現代交融的城市魅力;剛果(布)青年王子在高效能瀝青材料的研究中,憧憬著非洲「路通百業興」的未來……
青年是國家的未來,中非青年是中非友好的未來。透過非洲青年的生活點滴,中非友好交流的宏大圖景化作生動場景。
津巴布韋青年李帥——
「為非中人文交流盡一份力」
在浙江杭州西湖景區,身穿「西子義警」馬甲的非洲青年李帥,正在向往來遊客做普法宣傳。一口流利的中文,吸引了不少遊客的註意。
李帥名叫McCleary Gondo,來自津巴布韋。讀書期間,每逢節假日,他都會報名來西湖邊參與雙語普法、平安巡防、秩序引導,服務中外遊客。
今年是李帥在杭州學習、生活的第7年。7年間,他不僅參加了學校的「雷鋒連」,還參加了許多社區公益活動。
說起與杭州的緣分,這名熱心的小夥講了自己的經歷。2017年,李帥的父親來杭州旅遊。錢塘美景讓這位初次到中國的遊客眼前一亮。在杭州下沙大學城,看到高校林立,父親立刻給李帥打了一個電話:「杭州非常不錯,這裏有很多大學,你要不要考慮到杭州留學?」
那年,正值越來越多非洲學子留學中國。李帥的高中也有不少學生把中國作為首選留學目的地。在父親的建議下,李帥送出了留學申請。
當年秋季,李帥被浙江科技學院(2023年更名為浙江科技大學)通訊工程專業錄取。抱著對中國的好奇和期待,他在杭州開啟了大學生活。大一時,李帥報名參加了學校的「雷鋒連」。他和許多留學生一起,參與校園清潔義務勞動、去周邊幼稚園做義務教學、為社區福利中心的老人送溫暖等活動。
在誌願服務過程中,李帥逐漸融入當地生活,與周邊社區的聯系越來越多。在杭州留下街道橫街社區,李帥背上非洲鼓,和居民一起辦一場非洲音樂會,介紹來自津巴布韋的鼓點;在西湖畔的聖塘景區「國際驛站」,他穿上亮眼馬甲,成為義警一員;在杭州亞運會期間,李帥發揮多語種特長,到杭州多地,對社區工作者進行英語培訓,幫助他們與國際來賓交流……
「現在,我經常參加杭州社區的誌願活動,認識了很多本地朋友。許多社區有活動都會叫我來參加。」李帥說,「很高興能和杭州結下深厚的友誼,在這裏,我是外國人,但不是外人。」
李帥喜歡到浙江各地走走看看。幾年間,他去了不少市縣。
「看到浙江各地風景秀麗,還有先進的制造業企業在鄉村落戶,我心裏感慨很多。津巴布韋有許多鄉村亟待開發,很多地區有豐富的礦產資源,迫切需要產業振興。我希望能把在中國的所見所聞介紹到津巴布韋,讓家鄉的好資源有更多開發新思路。」李帥說。
研究生階段,李帥選擇在本校的漢語國際教育專業繼續深造。「人文交流是津中交往的重要領域,未來還需要很多人才。我希望能發揮自己的特長,努力傳承發展兩國友好事業,為非中人文交流盡一份力。」李帥說。
剛果(布)青年王子——
「用在中國的所學,為家鄉建設坦途大道」
實驗室裏,來自剛果(布)的留學生王子(Prince Igor Itoua)戴上手套,開始對瀝青混合料進行效能測試。圍繞瀝青的流變特性、相容性、自愈性和老化特性等,他仔細記錄下測試數據。
今年是王子在同濟大學交通運輸工程學院攻讀博士學位的第3年,也是他在中國留學的第10年。
2014年,王子透過剛果(布)政府組織的選拔考試,成為中國路橋工程有限責任公司全額資助的第三批剛果(布)留學生之一,來到位於陜西西安的長安大學,攻讀道路橋梁與渡河工程專業。
學習專業課,語言是道關。來中國之前,王子只會說法語,不會講英語,更沒有學過漢語。2014年從春到秋,他在開學前參加了半年的語言培訓,逐漸熟悉了漢語環境。但很快,他發現,日常交流與專業對話是兩碼事。
大一開學第一節課,老師用漢語講道路材料,王子一個字也沒有聽懂。請教老師後,王子決定從教材入手,了解課程內容。那段時間,王子每天抱著課本,直至能把整本書通讀一遍。
用這種「笨辦法」,王子吃透了課上的專業知識,並逐一克服了電腦語言、結構力學、橋梁工程、隧道工程等專業課的難關,趕上了學習進度。
2016年3月1日,中企修建的剛果(布)國家一號公路全線貫通。這條公路穿過剛果河流域,打通了布拉柴維爾至黑角的經濟動脈,圓了剛果(布)人民修建出海通道的夢想。訊息傳來,大二的王子振奮不已,進一步堅定了在中國留學深造的誌向。
研究生階段,王子考取了同濟大學交通運輸工程學院碩士並順利升博。在學習過程中,他逐漸把目光聚焦於高效能瀝青材料,圍繞環保瀝青材料開發、廢棄材料的迴圈利用等方面展開研究。
「剛果(布)綠色轉型需求迫切。將當地大量的廢棄棕櫚油套用於瀝青效能的改進,不僅能減少環境汙染,還能提升道路質素,實作環境保護與發展建設的雙贏。這方面,中國已經積累了豐富經驗和技術。我希望借助這些成熟經驗和實踐,幫助剛果(布)找到‘變廢為寶’的途徑。」王子說。
科研生活之余,王子擔任中非青年聯合會上海分會的會長,組織上海地區非洲留學生的交流活動。最近,王子正著手聯絡剛果(布)幾所高校的負責人,希望邀請一批教育工作者,來同濟大學交通運輸工程學院進行教學交流。這項提議得到了學院的支持。「除了中國工程師在專案上‘傳幫帶’,我也期盼剛果(布)未來有能力自主培養工程師人才。」王子說。
「路通百業興」,王子心中時刻記著這句話。他計劃在博士畢業後投身家鄉道路基礎設施建設。「中國給了我寶貴的學習機會。希望回到剛果(布),用在中國的所學,為家鄉建設坦途大道,讓非洲成為更好的居住地。我也希望推動教育事業發展,把學到的知識傳遞下去。」王子說。
喀麥隆青年沙力——
「讓非洲流行舞的節奏在中國律動」
來一段富有韻律感的說唱,展示一段充滿動感的非洲流行舞(Afro)表演,操著一口流利中文自拍聊天……在沙力(Cabrel Domche)的中文社交網絡賬號上,關於他在中國生活的各種短影片吸引大量網友瀏覽點贊。
作為在中國生活的喀麥隆青年,沙力內建「網紅」氣質。在擁有百萬粉絲的B站影片賬號「歪果仁研究協會」擔任新媒體主播,在全球文化訪談類節目「非正式會談」中擔任常駐代表,獲得全國漢語橋中文之星、全球用英語講中國故事比賽冠軍……從2017年來到中國留學至今,沙力的生活一直豐富多彩。
2017年,沙力來到山東大學國際教育學院就讀本科,此後又考取了中央財經大學財經新聞專業碩士。在此之前,他在喀麥隆孔子學院學習了9個月的漢語,快速掌握了日常溝通所需的漢語技能。
「很多人說我學習中文很有天賦,我覺得努力更重要。」沙力分享了他學習中文的「秘訣」,「在來中國之前,我都是透過中國武俠電視劇了解中國。高中畢業後,我的親人建議我學習中文作為一門技能。在孔子學院,老師們都非常鼓勵支持我們學習,我積極地和老師交流。學習之余,我還在一些足球比賽中參與基礎的轉譯工作,在課堂學習和實踐中快速熟悉中文。」
沙力回到喀麥隆時,會到孔子學院和老師同學進行交流,也會參加喀麥隆的電視、廣播節目錄制,向更多喀麥隆青年介紹自己在中國的生活體驗。「中國與非洲國家的合作非常密切,非洲普通民眾對中國也很好奇。我向他們講述我感受到的中國,也強烈建議更多人親自到中國來一趟,感受中國的生機活力。」沙力說。
如今,沙力在工作之余,還致力於在中國推廣非洲流行舞。在他看來,舞蹈是表達內心情感的方式,也是許多非洲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份,更是將中國朋友和非洲文化連線起來的獨特紐帶。
「透過非洲流行舞,人們可以在唱跳中了解非洲。我想讓非洲流行舞的節奏在中國律動起來。」沙力說,他從到中國讀書時起,就很想幫助更多中國人了解非洲流行舞。畢業後,他加入以非洲流行舞為特色的舞蹈工作室,策劃並參與了許多富有創意的中非文化交流活動。如今,舞蹈工作室的學員越來越多,沙力還嘗試策劃足球類體育文化活動,讓更多中國人感受非洲體育文化的魅力。
「中國是我的第二故鄉,我非常希望中國和非洲的合作更加深入,非洲國家能學習中國發展的成功經驗,探索出符合本國國情的發展道路。」沙力對中非合作充滿信心,「在中國和喀麥隆共建‘一帶一路’的合作過程中,中國公司承建、中法喀聯合營運的喀麥隆克里比港大幅提升了喀麥隆的港口運輸能力,幫助喀麥隆豐富的自然資源更便捷地出口。如今,還有許多喀中合作建設的道路、橋梁和電力設施在火熱施工中。喀中合作是非中合作的一個縮影,對於年輕人來說,我們的未來與非中合作大潮密不可分。」
尼日利亞青年季偉森——
「感受到中國古老文明與現代發展的融合」
最近,尼日利亞青年季偉森(Dickson David Agbaji)正為參與一場在北京師範大學舉辦的教育經濟學相關學術會議忙碌。從2019年到中國求學,到如今在中國攻讀博士學位,季偉森把他的5年中國生活形容為一次「開拓之行」。
「在申請來中國讀書之前,我並沒有來過中國。在尼日利亞卡拉巴爾大學的政治學相關課程中,中國一直是老師和同學們關註的話題。我們希望探究,中國是怎麽在改革開放後實作快速發展的。也是因為這些課程帶來的思考,讓我想要到中國來,實地感受、深入了解這個國家的活力。」季偉森說,出於對中國的濃厚興趣,他來到北京大學燕京學堂就讀碩士。
在四川成都吃火鍋、看熊貓、和熱情的叔叔阿姨跳舞交談,在都江堰了解中國古代先進的水利工程,在廣漢三星堆博物館親身感受絢爛獨特的古蜀文化……剛到中國,季偉森就在四川感受了一把熱辣中國風。此後,季偉森還「打卡」了重慶、天津、大連、哈爾濱等風格各不相同的城市,在旅途中感受中國豐富多元的地域文化。
「走了這麽多城市,我發現一個共同點——中國很多城市發展都實作了傳統和現代的交融。」季偉森對中國有自己的觀察,「在許多城市,我們都能看到摩天大樓、現代化的建築和交通設施,感受到中國發展的蓬勃生機。同時,我們也能看到保留下來的許多古老遺跡。這個國家不僅孕育了許多新變化,也保留著原來的傳統文化。中國人說,‘鑒往知來’。我也真切感受到中國古老文明與現代發展的融合。」
在北京大學燕京學堂就讀碩士期間,季偉森與來自全球多國的同學共同學習研究,開展活動。各種跨文化交流的經驗,也讓季偉森開拓了視野。「在燕京學堂,我們和來自數十個國家的不同語言、不同文化、不同宗教的同學一起相處,大家能突破本民族的文化視角,以更加平等、多元、開放、包容的態度就某個議題展開討論,交流各自的觀點。這給我帶來很大啟發。」季偉森說。
碩士畢業後,季偉森繼續申請攻讀該校教育學院的博士研究生。如今,季偉森將主要精力放在學術研究方面,他主要關註中國教育政策、中非教育合作等課題,試圖從學術角度解讀中國教育政策對中國發展產生的重要影響、中國與非洲國家教育領域合作對非洲國家帶來的實際影響。
「在中國近幾十年的發展歷程中,教育改革發揮著重要的作用。教育發展也是非洲國家發展轉型面臨的重要課題。」季偉森說,「中國和非洲有許多共建‘一帶一路’合作專案,這不僅為非洲普通民眾帶來就業和發展機會,也為非洲國家推動經濟發展和產業轉型提供助力。透過研究中國和非洲國家教育領域的政策,我們能為非洲國家推動教育發展、實作轉型升級提供更多經驗參考。在中國,我想做非中交流的使者。無論現在還是未來,我都會專註於中國與非洲的相關研究。」
(實習生劉耀陽對本文亦有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