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社會

手中筆、腳下路,外媒記者如何感知「一帶一路」合作?

2024-09-02社會
中新社重慶9月1日電 題:手中筆、腳下路,外媒記者如何感知「一帶一路」合作?
作者 曾玥
印尼網絡媒體協會主席泰古·桑托薩的行囊裏多了一幅名為【秋山行旅】的梁平竹簾。這是他近日參訪重慶梁平雙桂田園景區時買下的山水畫。
「我喜歡收藏來自中國的物品。」他告訴中新社記者,這將成為家裏書房的又一件藏品。「希望我的孩子和兄弟姐妹們能(透過這幅作品)感受到這個地方的美麗。」
8月26日至9月1日,2024年「一帶一路」記者組織論壇和主題采風活動在重慶舉行。其間,來自50個國家和地區的近百名記者組織負責人和媒體代表分赴各區縣實地參觀采訪。
8月26日至9月1日,2024年「一帶一路」記者組織論壇和主題采風活動在重慶舉行。其間,來自50個國家和地區的近百名記者組織負責人和媒體代表分赴各區縣實地參觀采訪。曾玥 攝
從事新聞業30年來,桑托薩曾前往世界各地采訪報道。他不僅透過報道向受眾傳遞資訊,也時常向身邊親友分享經歷和觀點。「每一次旅行都會給我帶來新的見解。所以我總是喜歡帶些物品回家,向家人和朋友講述物品背後的故事,希望他們能擁有同樣的視野和價值觀。」
桑托薩坦言,選擇成為一名記者,是因為想突破思維定勢和認知框架,盡可能探尋事物的不同側面,形成更為全面的觀念。「新聞是連線社會的方式,報道則為受眾提供了認識和理解事情的方式。我希望能從不同的角度尋找不同的故事。」
從2003年首次來華至今,桑托薩觀察到中國發生的巨變。尤其是多次參加「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報道後,他成為共建「一帶一路」倡議的傳播者和見證者。「中國的發展奇跡是許多國家的榜樣。‘一帶一路’倡議是各國分享發展經驗的平台,我看到,共建‘一帶一路’取得了令人印象深刻的成就。」
「我們是橋。」置身「中國橋都」,桑托薩說,共建「一帶一路」國家是新聞報道的富礦,記者需要結合不同文化背景挖掘連線彼此的故事,充當各國民眾促進了解、增進理解的資訊橋梁。
8月28日,在重慶參訪期間,印尼網絡媒體協會主席泰古·桑托薩(左)與川劇表演者合影留念。曾玥 攝
抱著相似的願景,來自埃及的中東通訊社執行主編、內閣新聞部主任艾曼·卡迪已駐華工作三年。
他曾透過書籍和紀錄片認識中國。但他發現,直至2011年第一次踏足中國,才真正開始了解這個國度。「那時我才發現,聽到的、讀到的和親眼見到的大有不同。」
此次參訪期間,卡迪總是站在隊伍前排,不停向現場工作人員詢問各項細節。「我需要更多地了解中國正在發生的事情,以促進埃及與中國、非洲與中國的更多合作。」
中非合作是南南合作的樣板。尼日利亞記聯主席克里斯托弗·伊西古佐此行對南南合作中的媒體責任等議題尤為關註。
伊西古佐認為,媒體可以建構敘事、影響公眾輿論並推動歷史行程,肩負著傳遞資訊、教化公眾的重要責任。
「南南合作的成功和挑戰共同定義了媒體在其中的責任。」他進一步指出,盡管「全球南方」國家在語言、歷史、文化等方面不盡相同,但各國因共同的目標而團結在一起。媒體擁有超越國界、增進理解的能力,透過講述各國合作的故事,使彼此緊緊相連。
談及此,伊西古佐以鹽作喻:「媒體如果無法發揮應有的作用,將會像失去鹹味的鹽一樣變得無用而被舍棄。因此,媒體須保持其‘味覺’,建立一個更為有力的敘事體系。」(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