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說:風機、除異味設施位於小區內一樓平台 來源/采訪物件供圖(下同)
近日,家住徐匯區羅城路651弄29號2樓的張女士反映,自家樓下開設的餐飲店油煙排煙管道直對小區,營業時產生了大量油煙味和噪音,致使周邊居民不堪其擾。
圖說:現場器材啟動時,有一定的響聲
現場執法 督促整改
接到張女士的投訴後,記者和徐匯區環保執法人員聯合長橋街道城運中心、城管、居委一起來到現場檢查發現,張女士反映的樓下沿街商鋪是一家經營水餃等蒸煮類餐飲的小食店。記者在現場雖然未見有油煙作業,但廚房內產生的氣體正透過管道至該店一層招牌處排放。
執法人員還發現,該處餐飲店的風機、除異味設施位於小區內一樓平台,臨近二樓居民陽台,器材現場一開啟,器材震動產生噪音的情況確實存在。張女士吐槽道:「這個靠近我家陽台的器材,現場啟動時響聲太大,吵得我們根本不敢開窗了。」
圖說:現場執法人員檢視情況
執法人員要求餐飲店經營者抓緊聯系器材維修企業進行器材維護和保養或采取器材搬移室內等降噪等措施,避免影響樓上居民生活。同時針對附近居民反映的油煙擾民問題,執法人員根據相關規定進行法律宣傳,告知經營者,該店面樓棟是未配套設立專用煙道的商住綜合樓,不得從事產生油煙的餐飲專案。
經過現場執法督促,約兩周後,商家完成了整改工作,並將管道處置器材移至室內,噪音問題就此解決了。雜訊問題已解決,油煙問題則按照相關法律宣傳,多部門加強巡查,如果發現產生油煙專案,根據相關法律進行處置。
圖說:「三所聯動」現場調解
聯動機制 協調解決
相關工作正在有序推進時,然而執法部門在與二樓張女士的交流中得知,「居民們雖然表示雜訊問題已解決,但關於一樓平台管道鋪設及餐飲店人員在平台私設晾衣架等其他矛盾問題還亟需解決」。
於是,相關部門隨即啟動「生態環境+街道+三所(司法所、派出所、律師事務)」的聯動機制。徐匯區生態環境執法人員聯合街道管理辦、司法所、派出所及居委等相關部門又再次來到現場進行聯動調解。最終雙方達成共識,商家將繼續將管道移置店內,不從事產生油煙的行為,保障公共平台整潔。街道向區市場監管局報備,將該餐飲店加入重餐飲黑名單地址,防止未來出現隱患問題。
數日後,該店全部整改完成,周邊居民都對整改情況十分認可,也對各部門的處置和協調表示感謝。
圖說:整改後的平台
突破傳統 最佳化調解
張女士對記者表示:「透過這次投訴,我發現原先各個執法部門各司其職,分開應訴,處理問題確實比較困難,如今現在多部門一起調解,困擾我們居民好久的問題不到一個月就快速解決了,效率提升太明顯了。」
「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居民中存在的矛盾糾紛也日益復雜多樣,傳統的調解模式已難以滿足人民群眾對高效、公正解決糾紛的需求。為此,徐匯生態環境局開展、建立起以解決擾民問題為核心,最佳化多元矛盾糾紛調處機制,整合公安派出所、街道司法所、律師事務所資源,緊密結合街鎮各職能部門、居調委等部門,提升矛盾糾紛化解能力。」徐匯區生態環境局工作人員表示,今年以來,他們正在積極拓展「三所聯動+生態環境」工作機制,按照「應調盡調、能調盡調」思路,把群眾關註的雜訊、油煙擾民類矛盾調解在基層,化解在初始,增強群眾的獲得感和滿意率,推進「執法+普法+調解」工作,把居民家門口環保關鍵小事,達成雙方諒解和平衡,既滿足群眾對美好生態環境的向往,又最佳化營商環境,實作雙贏局面。
新民晚報記者 陸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