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社會

第二艘國產大郵輪:2500萬個零件的拼裝遊戲超溜

2024-09-15社會
大型郵輪,被譽為船舶工業"皇冠上的明珠」,反映了一個國家的綜合科技水平與制造實力。今年元旦首航以來,首艘國產大型郵輪"愛達魔都號",成功營運50多個航次、乘客近25萬人,成為眼下火熱郵輪經濟的生動縮影。
作為"愛達魔都號"的姊妹船,第二艘國產大型郵輪也已"初見雛形",目前正在上海外高橋造船船塢內加快搭載建造。數碼化智能化手段貫穿船舶設計建造全過程,從而將有效提高建造效率。
第二艘國產大型郵輪總噸位約14.2萬噸,比首制船"愛達魔都號",總噸位增加了0.67萬噸,總長加長了17.4米,客房數量增加了19間。
建造之初,透過對第二艘國產大型郵輪全船建模,一艘1:1還原的數碼化"3D郵輪"率先成型。改變了以往的二維建造圖紙,三維模型更精準地呈現出郵輪從全船到每一個分段的構造、部件,輔助現場工程人員更精準地開展建造工作。
據中國船舶外高橋造船數碼化設計研究所部長袁飛暉介紹, 只需要一台IPAD,工作人員就可以了解今天的具體工作與工作物的具體情況,同時在自動生成圖紙的幫助下,具體的工作細節與流程也一目了然。
作為"巨系統工程",大型郵輪零部件數量超過2500萬個,正是透過對建造、完工過程的數碼化管理,有效提升了整體建造效率。同時,5G通訊技術、AR增強現實等新技術,也被套用於郵輪的質檢過程,打破了時空限制,還能協助工程師開展危險、狹小空間內的質素檢驗。
中國船舶外高橋造船總監兼品質保證部部長張小凱指出,遠端檢驗能解決空間上的問題,把圖紙、工藝、作業標準、檢驗標準和即時推播給檢驗員,後續包括船東、船檢、供應商在內的相關方將協同利用遠端檢驗。
按照計劃,第二艘國產大型郵輪,將於明年5月份實作整船塢內起浮,2026年底前命名交付。
中國船舶外高橋造船郵輪專案部副部長韋勝聖介紹:「整體在物量增加的前提下,我們2號船(大型郵輪)目前按照我們的計劃編排,塢內建造周期大大壓縮,比1號船縮短了8個月。」
從首艘國產大型郵輪"愛達魔都號"的交付營運,到如今第二艘國產大型郵輪加快建造,以國產大型郵輪的設計建造為牽引,正加快供應鏈、倉儲物流和船舶建造的全產業鏈國產化配套水平提升和數碼化轉型。
中國船舶外高橋造船總經理助理、大型郵輪專案建造總監陳劍威指出:「一方面,加大本土化配套率;另一方面,培育上下遊配套企業,選取國內供應商,包括材料、油漆、鋼材、關鍵器材方面,我們也推動國際供應商跟國內企業接軌,吸收更多中國元素進入郵輪。」
實際上,郵輪經濟也被稱為典型的"過路經濟",郵輪營運收入沒有真正留在中國,只有打通制造、配套、營運的整條產業鏈,"過路經濟"才會升級為帶動效應顯著的產業鏈經濟。業內曾做過統計,郵輪建造端1元的投資,可以帶動產業鏈14元的產出,這些產出來自機械制造、材料、電氣自動化、旅遊、餐飲等。這也正是上海布局郵輪產業的深意和潛力。
中船郵輪、愛達郵輪董事長楊國兵認為:「郵輪的營運是郵輪產業的龍頭,郵輪的研發設計建造是我們郵輪產業不斷向前推進的動力。郵輪的供應鏈,也就是設計建造營運過程中特殊的配套,是我們的重要保障。郵輪的政策法規體系建設是郵輪產業發展的保障。這四個輪子同時轉起來,才能讓我們整個郵輪產業能夠持續高質素健康成長。我相信上海的郵輪產業現在已經走上了高質素發展的軌域 ,未來會越來越好。」
看看新聞記者: 金普慶 張俊
編輯: 金普慶
責編: 李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