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編譯 張昊天
在「大國競爭」的戰略指導下,美國海軍正尋求於21世紀中葉前顯著擴大其艦隊規模。根據美國【海軍時報】的報道,目前美軍擁有295艘主要作戰艦艇,但因近年來退役速度超過新建速度,到2027年左右,這一數碼預計將降至283艘。然而,隨著新一代艦艇逐步服役及造船企業產能的提升,艦隊規模將在觸底後反彈,預計在2054年達到381艘的歷史峰值。
為了實作這一長遠目標,美國海軍和國防工業界必須克服資金、人力資源及生產能力的重重挑戰。根據美國國會預算辦公室1月初釋出的最新評估報告,為應對「不斷增長的全球威脅」,在接下來的30年內,美國每年至少需要投入401億美元用於新戰艦的建造,總投資將超過1萬億美元。
根據該機構的估算,到2054年,美國海軍的年度預算將達到約3400億美元,較當前水平高出大約三分之一。其中,超出部份中的400億美元將專門用於新型艦艇的建設,而另外450億美元則用於現有裝備的營運、維護及配套武器系統的采購。值得註意的是,國會預算辦公室提供的造艦費用比美國海軍自己的預估高出了17%,這主要是因為軍方的預測基於較為樂觀的前提條件,即認為困擾軍用造船業的問題能夠迅速得到解決。
美國海軍學會新聞網指出,回顧歷史,1955年至1989年的美蘇冷戰期間,美國平均每年花費328億美元用於艦艇建造。2024財年,美國海軍獲得了330億美元的造艦撥款,過去5年間的累計投資已接近上世紀80年代的水平。
即便如此,國會預算辦公室仍警告稱,由於多型艦艇專案存在嚴重的成本超支現象,現有的投資無法滿足未來30年規劃中的所有需求。
以「宙斯盾」驅逐艦為例,美國海軍現役共有74艘「阿利·伯克」級驅逐艦,分為四個批次:Flight I、Flight II、Flight IIA 和 Flight III。截至2024年年底,有兩艘Flight IIA和18艘Flight III正在建造或已獲得采購授權。美國「防務內幕」網站指出,隨著有源相控陣雷達的引入和編隊指揮能力的增強,最新型號「阿利·伯克」級的單價上漲至27億美元;已有1艘交付服役,但在建的幾艘普遍面臨6個月到25個月不等的延遲。
作為「阿利·伯克」級的升級換代產品,下一代驅逐艦DDG(X)同樣面臨著成本上升和開工延期的問題。原定於2032年開始批次生產的DDG(X),據國會預算辦公室最新訊息,量產時間不會早於2034年。
「對於下一代驅逐艦的實際成本,軍方和我們的預測存在顯著差異。」國會預算辦公室指出,海軍計劃以每艘33億美元的價格采購28艘DDG(X),這一價格高於現役的「阿利·伯克」級驅逐艦,「主要是未來戰艦尺寸和能力的提升所致」。然而,考慮到DDG(X)將搭載多項新技術,國會預算辦公室評估認為,這些新型驅逐艦的單價可能高達44億美元。
過去10年間的數據表明,美國新建軍用船只的平均噸位增加了80%。要實作至2054年的長期艦隊擴充計劃,潛艇、水面艦艇和兩棲作戰艦艇的生產能力還需進一步提高50%。與這一雄心勃勃的目標形成鮮明對比的是,產能不足的陰影從未遠離美國軍用造船業。早在去年,艦艇建造中的產能短缺問題就已引起廣泛關註:「福特」級航母的交付時間推遲了18個月到26個月,「哥倫比亞」級彈道導彈核潛艇延遲了12個月到16個月,「星座」級護衛艦則延誤了整整3年。據估算,為了按時完成未來的采購計劃,僅潛艇生產線在未來10年內就需要新增10萬名工人。
蘭德公司高級政策研究員、退役海軍軍官巴特利·馬丁在接受「戰區」網站采訪時指出,美國軍用造船業的衰落很大程度上歸因於熟練工人的短缺。「即便軍隊獲得了充足的資金,在當前條件下,他們仍然難以增加艦艇的產量。」
來源:中國青年報客戶端